摘 要:當前,全球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文化藝術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既增大了社會對具有創新意識的文化藝術人才的需求,又對高校創新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藝術院校,在培養文化藝術創新人才、提供文化藝術創意智囊、構建文化藝術創新團隊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以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為例,對該校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探討,以期構建創新型文化藝術人才培養的路徑,促進藝術院校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藝術院校;創新型人才;文化藝術人才;培養路徑
1 明確辦學定位,堅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文化藝術人才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自建校之日起,一直堅持應用型文化藝術綜合院校的明確定位,將“立足綿陽、面向四川、輻射全國,為地方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的服務面向定位、“對接地方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發展一線需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創業型文化藝術人才和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教產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定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定位全面貫徹于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
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進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以信息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致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
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創新、校企協同育人的辦學體制改革,立足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緊跟產業轉型升級的社會發展需要,堅持立德樹人,面向四川區域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需求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文化產業生產、經營、管理一線所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2 創新教育模式,用企業思維辦教育,用培訓方式促教學,政校企研四方聯動共贏發展
在多年的教育教學中,學校逐步形成了“大課堂大舞臺、藝術與科技結合、課堂與工作室結合、實踐與產業項目結合”的“兩大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行業、企業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為主要路徑,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緊密依托行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以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為提升人才質量的重要內容,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學校一直立足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緊跟產業轉型升級的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健全互利共贏機制,鼓勵支持師生團隊追蹤地方文化建設需求,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院、王蒙文學藝術館、書社制項目團隊,交響樂團,合唱團等為依托,主動與四川省文史館、省社科聯、市文廣新局、市社科聯等單位建立長期聯合與互動,通過舉辦各類展覽,“非遺”傳承活動以及各類文藝展演等活動,積極主動服務社會公共文化藝術事業,為地方區域性公共文化建設體系的形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斷通過開展各類社會培訓、文化展演、文化藝術下鄉、學生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全面增強學校服務地方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能力。
根據轉型發展的要求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與地方政府聯合,興建了中國第一家文化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四川(梓潼)大學生文化旅游產業創業園。產業園內開設了藝術水街、藝術工坊、全媒體制作工坊、新藝術廣場、藝術濱河公園等具有藝術類專業特色的實踐場所,為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實踐實訓、創新創業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同時也為學生專業實踐提供了平臺,實現學生“作業到作品、作品到產品、產品到商品”的轉化,達到教育、藝術、商業、旅游的有機結合。
3 優化課程結構,豐富以創新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實現應用型、創新型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通過若干次的優化課程結構,以“夯實基礎與能力培養”為主導,以“遵循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規律”為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結合學校學科多元、專業互補的優勢,根據綿陽、梓潼兩個校區不同的功能定位,對各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和調整,基本形成了大一、大二以理論知識學習和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為主,大三、大四以專業綜合實踐實訓、創新創業就業為主的課程結構。
3.1 優化課程內容,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教學,改到難處是課程”。課程結構的優化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課程安排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行業群、職業群有效對接,與企業、行業人員深入研討,產教協同,產教合作,杜絕與人才培養關聯度小,不具備延續性的課程出現;二是課程安排與學生能力培養相對接,明確每一門課程在學生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和地位,明晰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聯度與進階性,處理好課程之間的開設時間、先修后修等關系,做好課程匹配與有效的支撐,實現課程與能力培養對應、課程與行業職業對接、課程與技能考核對接,縮減整合內容相近,差異度較小的課程;三是融入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通過教材的不斷更新,引導教師積極研究教學中的新問題,學科發展的新進程,業態發展的新趨勢,行業需求的新動向,融入“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的新內容,推進課程內容更新,增強內容針對性,提升內容時效性。
3.2 以項目化教學為示范,帶動課程結構的優化與重組
學校堅持推行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有效地促進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項目化課程緊緊圍繞具體課程展開,以課程引發項目,確保項目化課程的延續性與可持續性。
以學校器樂專業為例,一般高校器樂專業教學普遍采用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培養,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我校器樂專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以組建“管樂團”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
3.3 通過課程優化,進一步豐富實踐教學體系
為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學校將實踐教學分為基礎訓練,專業實踐和創新實踐三個層次,并構建了與之相匹配的工作室、專業競賽、團隊創作和社會服務四個平臺,形成了“一條主線,三個層次,四個平臺”的實踐教學體系。
學校充分發揮地域環境優勢,在綿陽市鹽亭縣建設了以“千屋立林影,一江畫中行”作為詩意概括的西部寫生基地,為學生進行藝術寫生、藝術創作、創新創業就業等提供了天然的支撐條件,同時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輔助機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實訓平臺,邀請非遺傳承人到校為全校學生進行非遺講座,定期組織音樂表演(羌藏歌舞)、環境設計、繪畫等專業學生進入基地進行采風、寫生、創作等實踐活動。近年來舉辦了如“岐伯行鄉活動暨岐伯文化非遺工作研討會”“首屆東西部文化交流論壇暨茶馬古道文化歷史研討會”等大型活動20余場,同時建立了“北川羌族草編非遺教育傳承基地”“北川石椅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非遺教育基地”等傳承基地近30個。
王蒙文學藝術館作為建立在高校里的文學藝術館,現已成為我校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師生開展重要的課程與實踐、實訓的基地,切實成為參與和構建綿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市民文化藝術交流與創作的重要平臺。自開館以來,學校一直以綿陽樹立文化藝術建筑的地標形象,充分發揮王蒙文化形象的傳播力,推動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為己任,堅持公益性辦館的理念,免費向市民開放。目前,舉辦了如“一帶一路采風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書畫攝影展”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展覽30余場。
參考文獻:
[1] 鄭藝.綜合藝術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建構[J].現代教育科學,2011(01):157-159.
[2] 劉菁菁.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建構與創新實踐[J].藝術研究,2015(01):157-159.
作者簡介:任彥(1980—),女,管理學碩士,副教授,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創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