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熠?王瑋
摘 要:許多消費者選擇民宿大多數是出于喜歡環境優美、想要更加貼近自然的心理,同時追求出門旅行也能獲得和在家一樣的親切感和歸屬感。因此,民宿的設計在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設計準則的同時,常常會將人文關懷融入生態環境中,保證人類與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優化游客的體驗。
關鍵詞:民宿;政策;服務
隨著旅游業的大力發展,“民宿”這一概念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隨著科技進步,都市節奏在加快,在面對生活重壓下,人們越來越追求人與自然的貼近,而民宿便是一個橋梁。
1 當代民宿的特點
1.1 地方特色濃厚
民宿抓住人心的重要一點便是其相比起酒店、賓館更具有人情味,主要體現在融入當地風土人情元素,滿足游客深度游的需求,[1]在室內裝修上也凸顯當地特色。以北海銀灘酒店的室內設計為例,其室內吸取了一些水紋的線條與流動感、珍珠等元素,體現海邊的主題,并采用了壯族特有的裝修風格,讓游客有更多機會接近、體驗當地的活動和習俗。[2]
1.2 倡導人與自然
大多數的民宿是依托于鄉村、自然風光建立起來的,因此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下需要依賴鄉村優美的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鄉村孕育民宿成長的同時,其也可以促進發展鄉村的經濟繁榮。[3]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著重強調人與自然的友好融合的關系,[4]因此民宿的設計在遵循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設計準則的同時,常常會將人文關懷融入生態環境中,保證人類與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優化游客的體驗。
以莫干山的鳳凰居為例,整個設計突出了村落古樸的氣息,游客在此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優美。設計師將原有的墻體去除,打破空間的拘束感,大自然的美景直接呈現在游客眼前。[5]一座好民宿的背后必然有其成功的原因,在設計與規劃這個民宿時,經營者便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與自己的心思構想。民宿中,對于室內環境,家具的布局和劃分可以使空間具有使用功能,同時還可以營造各種空間氛圍。[6]正是因為融入了思想,經過精雕細琢,才造就了口碑與質量上乘的民宿。
2 相關數據資料
西湖景區民宿行業協會的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景區內的民宿已經達到了165家,與2016年6月底相比的41家上漲了3倍。
木鳥短租發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消費群體分析數據”顯示,在使用其平臺預訂民宿的用戶中,有達到將近50%的人是每個月收入低于2500元的“90后”;與此同時,有42%的游客月收入在9000到16000元,其余10%的游客屬于中間收入群體。
除此之外,根據邁點網的統計,直到2015年底,民宿的從業人員將近100萬人,市場規模達200億元,估計到2020年國內民宿的營業收入將達到360億元。
民俗產業得以如火如荼發展的原因,得益于相關政策的放寬,比如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把民宿服務定位為生活性的服務,為那些沒有標準住宿經營規章制度和模式的民宿經營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2016年2月,《北京市政府就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表示,計劃推廣“北京人家”的民宿活動,支持公民利用自有住宅在遵守法律條文的基礎下從事旅游業經營活動。[7]
3 當代民宿存在的問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國內民宿的發展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而有待改進的問題:
3.1 發展沒有秩序
政府機關部門仍沒有就民宿發展制定和出臺相關的規章和制度,并沒有對民宿和民宿相關的周邊、旅游產品、設施建設等進行規劃,民宿的經濟處在自由發展的狀態,有著“遍地開花、一哄而起”的現象。
在沒有秩序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民宿,大多數沒有達到合理科學的布局和適度發展的需求,質量也良莠不齊。
3.2 營銷松散
經營者的宣傳營銷手段較為單一,主要依賴于回頭客和口碑宣傳,大多數利用網絡平臺推廣,缺乏整體宣傳營銷的意識,導致一些質量不過關的民宿很火爆,而高質量的民宿卻不為人所知,經常出現“節假日人滿為患、平時關門打烊”的極端現象。
3.3 隱患較多
大多數民宿沒有正規部門監管,也沒有完善的治安、消防系統,有的民宿甚至為了招攬生意,在游客辦理入住的時候不需要出示身份證。有的民宿裝飾材料耐火性差,消防設備配備不足,存在很多的消防、治安等不穩定隱患,對游客的人身安全帶來威脅。
4 可行的解決辦法
4.1 有關部門加強對民宿的監管工作
政府應對民宿制定標準化、切實可行的法制政策,從定價、服務、設施等系列流程優化用戶體驗;定期對旅游市場上經營的民宿進行抽樣考察,重點從其設施的安全性、日用品的衛生性、收費的合理性及服務質量等多方面進行考察。
4.2 為消費者提供權益保障
出臺相應政策,為民宿消費者的權益提供保障,使問題發生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溝通和解決,也能減少民宿經營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虛假宣傳、臨時加價、退房退款難現象。[8]
4.3 構建權威的等級評價體系
專業人士定期對民宿的設施、服務、質量等進行抽查、考核與等級評定,并結合符合實際情況的顧客口碑評價,為消費者的判斷和決策提供參考標準。
4.4 提高民宿從業人員的素質
引進高素質、高質量、高水平的導游、營銷和公關人員等,并針對當地旅游發展現狀,對已經從事民宿業的原住民、員工和經營者加強教育和培訓,為民宿創造一個更加穩定的方向和更加光明的前景。通過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來提升產品服務的質量和服務態度,為游客提供更舒心的民宿旅游體驗。
4.5 加強資金保障
由于地理位置偏遠,或是交通不便等因素,抵達一些民宿對于游客來說不是特別方便,這一定程度地制約了這些民宿和旅游的發展。如果能夠得到政府的政策響應與資金支持,推進用地政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9]民宿業將會得到更加規范的發展與質量上的飛躍,更加切實有效地打響知名度,拉動當地經濟,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
5 當代民宿的發展趨勢
5.1 規范化
國內存在的民宿數量呈只增不減的趨勢,但網絡平臺上關于民宿的口碑評價有好有壞,質量良莠不齊。在這樣的形勢下,盡快出臺民宿相關的管理制度、經營標準、法律法規逐漸成為許多游客的呼聲,要想讓民宿得到可持續發展,必然要將民宿的經營規范化,以優化用戶體驗。例如徐州沛縣政府通過對沛縣櫻花特色小鎮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打造出了完善的櫻花小鎮產業體系,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加速生產、體驗生活和建設生態。[5]
5.2 形式多樣化
如今,民宿成為一個新興行業,各經營者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將會在形式上有所創新,以招攬更多游客。例如東北雪鄉民宿便是利用當地自然雪景風光與本土村落作為民宿結合,讓游客既能體驗東北人家的人情文化,又能近距離賞雪玩雪。[10]如溫泉民宿,在滿足游客可以泡溫泉的基本要求之外,提供更多服務和體驗。
5.3 服務高質量化
隨著標準政策的出臺及更多高素質從業人員的引進,民宿的服務有朝著高質量化發展的趨勢。為了樹立良好的口碑,打響品牌,民宿經營者勢必會給游客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在政府相關規章和制度的制約下,民宿將不再過于依賴網絡平臺這一單一渠道提高熱度,而是構建更多的營銷渠道,從實際出發,注重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形成品牌建設意識,提升品質。
參考文獻:
[1] 王春暉,白雪,葉成蔭.淺談鄉村民宿的可持續性[J].居業,2019(03).
[2] 王瑋,孔祥炎.壯族文化在酒店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5):116-117.
[3] 張海洲,虞虎,徐雨晨,等.臺灣地區民宿研究特點分析——兼論中國大陸民宿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19,34(01).
[4] 侯潔,郁舒蘭.《長物志》中的生態家居設計思想探析[J].藝術科技,2019,32(03):182-183.
[5] 侯嘉珍,任新宇.基于特定場景的家具設計研究[J].戲劇之家,2018(24):137-138.
[6] 王睿郁,劉洋,陳和,吳嘉點.品牌化發展 推動洑西民宿提質升級[J].江蘇農村經濟,2018(10):66-67.
[7] 李迎丹,向平.淺談鄉村民宿的改良設計[J].規劃與設計,2017(10):71-72.
[8] 何曉喬,戴甜甜,趙寅.產品交互體驗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07):55-56.
[9] 孔祥炎,王瑋.基于三生融合理念下的特色小鎮景觀設計——以沛縣櫻花主題小鎮為例[J].大眾文藝,2018(18):68-69.
[10] 郭浩云,戴曉丹.東北雪鄉民宿產品開發策略[J].度假旅游,2019(03).
[11] 孔祥炎,王瑋.鄉村的發展思路與對策——以秦山村民宿改造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