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催生了文化事業的一系列變革,傳統文化在融媒體視域下衍生出了全新的敘事范式,無論是文本構型,還是傳播機制,都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樣態。本文以傳統文化中不同元素的跨媒介衍生機制、敘事特征為切口,著重表現敘事文本的升級、文化價值轉化的重要意義,旨在揭示融媒體時代文化傳播領域各要素的變化,以及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聯,并且通過優化敘事文本,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轉換等問題。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統文化;跨媒介;價值轉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如何向大眾傳遞文化能量、講好中國故事,是當前文化傳播領域的重中之重。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應用程序必將更具針對性地向用戶持續滲透。如何讓傳統文化在“小屏時代”占據更多流量資源、產出精品內容,是確保其在當前融媒體生態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首要任務。
1 問題的提出
講好中國故事是展現中國文化底蘊和堅持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內,可以凝聚民族向心力;對外,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方式。講故事是一種輸出文化觀念的過程,從口口相傳到白紙黑字,再到編程代碼,其本質體現了文化在不同介質中的流動性,也說明技術革新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多樣化、高效率的傳播方式。而新媒體發展方興未艾,勢必會擠壓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智能手機、電子書、電子雜志、網絡文學等以移動端載體為主的文化輸出方式因其資源海量、方便攜帶等優勢,也越來越被用戶所接受。一時間“紙媒將死”的言論甚囂塵上,截至2019年6月,有關網絡文學應用的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了4.55億,使用率也突破至53.2%,在線教育應用用戶半年內增長率達到了15.5%。[1]這從側面表明,文化傳播的網絡使用率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而“90后”“00后”更是網絡文化跨媒介生產、傳播的主力軍。在現如今的網絡市場中,跨平臺敘事衍生出了全新的傳播范式、思維與內部結構的變化,文化IP符號化、泛娛樂化、后喻文化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如何正確認識傳統文化互聯網時代的衍生敘事規律,把握傳統文化在融媒體生態中的生存、規范、審美等空間,是關乎傳統文化未來發展的關鍵。
2 傳統文化的衍生機制與跨媒介敘事特征
《禮記·中庸》有云:“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所謂衍生也是指母體因變化而產生新的事物。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是因為在不斷衍生變化之中得以圓融貫通的。但是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究竟是如何變化的,其跨媒介的敘事方式體現出哪些特征,是當前融媒體視域下文化傳播亟待思考的問題。
2.1 傳統文化IP的衍生機制
任何一種文化IP都有適應自身發展的敘事方法,在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寶庫中,每一個文化符號的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與歷史積淀。在打破了時空局限的今天,外來文化也不斷沖擊著現代國人的文化觀念與思維方式,平臺賦能也使本土文化資源的利用與中外文化資源整合開辟了全新的范式。
要厘清文化IP在融媒體時代的衍生機制,就要從傳播路徑的各個要素的關系變化著手。元信息、傳播介質和接收者,在這三者之中,連接信息源與接受者雙方的是媒介,而媒介又必須要依靠傳受主體的共同遵循——符號,符號發生是傳播行為的實際承擔者。比如人類較其他動物,具有可以發出不同語音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聲音符號系統的建立加速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文字與繪畫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載體,中國的甲骨文、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距今已有4萬年歷史的霍梅恩巖畫,實際上都是一種視覺符號,這些線條的建構使得人類文明得以保存并且代代相傳。符號的衍變,使得人類的敘事方式由聲音轉向畫面,再轉向視聽結合,這種敘事手段的變化,勢必會對記錄文明的方式帶來全新的變革。
而如今,隨著人類科技進步的突飛猛進,傳統視聽結合的敘事方式已遠不能滿足現代人對于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新媒體應用程序的開發也為傳統文化向大眾普及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尤其是一些具有故事性、延續性的內容已經悄無聲息地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機制。曾經的白紙黑字已經不足以吸引現代讀者,而各種文化遺產如今也以不同的敘事方式在智能載體上精彩呈現。這種改變使傳統文化更具有敘事張力,技術賦能使各種文學形象不只存在于人類的想象之中。近年來,《花木蘭》《西游記》系列電影等影視作品的呈現,更將文字符號轉化為視聽符號,而媒介融合恰恰整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資源優勢,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重溫這些經典的作品。相關政策的完善也保護了制作方與文本改編的合法權益,通過自媒體平臺,受眾可以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補充信息、發掘故事文本的潛在價值觀念。這也不失為一種針對文化現象的一種衍生敘事。媒介的融合也給外來文化的滋長提供適時的環境,熱度居高不下的國產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兒童時期的形象就參考了現代西方動漫形象元素,煙熏妝、大頭娃娃臉、西瓜狀的劉海等,都顛覆了傳統審美觀影響下哪吒的形象。這是跨文化、跨媒介互動模型下一種全新的文化交流方式。
2.2 文化IP的跨媒介敘事特征
較之于傳統媒體,傳統文化在媒介融合的生態之中必然顯示出與以往不同的傳播特征,具體表現為故事性強、可視聽化、互動即時。
喜歡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故事性強主要表現在傳播行為發生時傳播主體需要營造一定的情節描述的過程。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文化古跡等,在融媒體時代的價值轉化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故事特征融入其中。融媒體的出現恰恰彌合了幻想與真實之間的縫隙。比如,漢服的華麗不再為文字所描述,而是通過短視頻展現其雍容華貴的同時,為我們講述其背后的故事。“夏種不可語冰”的典故可以通過制作動畫故事,在自媒體平臺呈現等等。
可視聽化是融媒體為傳統媒體帶來的新生機,在“紙媒獨大”的時代,只能通過閱讀去間接感受文字符號背后所傳達的真實意境。新媒體的迅猛發展補給了紙媒無法滿足的視聽需求,能夠將文字通過聲音和圖像得以形象傳達。一些自媒體內容生產者也將目光投向傳統文化這片資源豐富的土地,國學講堂、書法、繪畫創作、中國瓷器制造流程等都被紛紛搬上了新媒體平臺。
3 衍生敘事的文本重構與價值轉換
當前,融媒體視聽傳播聚焦在用戶體驗上,沉浸式傳播也被認為是第二媒介時代的一種新的優化用戶體驗的傳播范式,隨著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的投入使用,可更大程度上豐富敘事效果。
3.1 優化敘事文本
正如前文提到的可視聽化是融媒體的特征之一,但其也是直接影響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這其中以文學作品的改編最為明顯。《西游記》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神話作品,近年來不斷有改編系列相繼問世,《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記之女兒國》等影視作品,都是在原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價值觀念重新解構的衍生產物。以《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為例,原著中以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最后被唐僧逐出師門而收場,可是這樣的故事情節似乎不足以展現中華民族一貫的以仁愛治天下的文化內涵,于是電影的文本中最終以唐僧度化白骨精的結局完美收場。這其實是一種“弦外之音”的敘事方式,是對原文本隱藏意境的真實抽離,這種直接的、樸素的敘事風格,讓現實的元素在電影里的設定能夠落地,能夠直接對接現代碎片化信息傳播需要。
3.2 傳統文化的價值轉化
一部分對文化遺產的當代解構不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而恰巧是順應時代需求的一種當代價值觀的詮釋。“中國文明體現了一種融合式思維,中國的文化信仰從來都是一體多元的。”[2]當前,隨著文化交流互鑒之路走向深入,必然呈現出文化包容的態勢,融媒體時代紛繁復雜的文化符號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育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微時代”的到來需要個體自身過濾信息,將傳統文化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以此來輔助個體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方式。
4 結語
文化的力量關乎一個民族的發展,在融媒體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傳統文化深入滲透每個人心中,是當前媒介發展的重要目標。衍生敘事的方式是順應媒介融合的大環境的,也是一種理解、認識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只要沿著正確的文化發展軌道運行,相信民族未來的發展必定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ac.gov.cn/pdf/20190829/44.pdf,2019-08-30.
[2] 于丹.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轉換[J].學術前沿,2017(05).
作者簡介:曲洪圓(1993—),男,吉林農安人,語言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傳播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