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本文以河南省17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利用熵權法對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并分析其空間分異特征,以期為改善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供參考。結果表明:一是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呈現出單核突出、低值環繞的空間格局;二是生活設施、衛生環境、居住條件、經濟發展、公共服務質量皆有北高南低的趨勢;三是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高值聚集于以鄭州市為核心的豫中地區,低值聚集于豫東、豫南地區。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熵權法;空間分異
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的工業化與城鎮化加劇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在此進程中,農村因飽受城市元素的侵擾,使得人居環境系統內部空間聚落無序發展,生態景觀破壞以及傳統文化衰落等現象日益明顯,儼然成為農村發展的短板。黨的十九大之后,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目的在于破除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目標。由此,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成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 。
對農村人居環境的研究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國外關于人居環境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希臘城市規劃學家薩蒂亞斯提出的人類聚居學。相關研究多集中于城市,且大量研究都把包括城市、農村在內的人類居住區視為一個整體。相比而言,直接針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文獻較少,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間分布、土地利用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國內關于人居環境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成績斐然。自20世紀90年代吳良鏞院士提出中國人居環境科學體系以來,我國的人居環境研究已由“城市主義”傾向的中觀尺度,逐步延伸至鄉村、村落等地區的微觀尺度,研究領域也由最初的城市規劃學、地理學、建筑學擴展至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其研究內容涉及農村人居環境的演化機理、聚居模式、質量評價、空間分異、及差異化對策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科學、實用的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盡管碩果累累,但國內在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方面仍缺乏一套統一的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就行政地理尺度而言,省級地理尺度的研究局限于個別省份或地區,缺少對中部省份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評價以及其空間分布的研究;而中部省份涵蓋了大量農村地區,其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至關重要。
基于此,本文選取河南省17個地級市(濟源市數據缺失)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借助已有研究成果,構建一套較為科學可行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其次,運用熵權法對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進行評價。最后,針對現有短板提出對應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改善提供參考。
1 指標體系、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 指標體系構建
農村人居環境是農村區域內農戶生產生活所需物質和非物質的有機結合體,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根據吳良鏞院士的觀點,人居環境包括自然、人類、社會、居住以及支撐五大系統。因此,對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評價應該至少考慮到包括農村基礎設施、衛生環境狀況、農戶居住條件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公共服務等方面,能夠承載農村區域內農戶生產生活所需物質與非物質總和的雙重環境。本文從農村人居環境的定義出發,并參照以往的研究成果,遵循數據的科學性、可獲取性等原則,選取生活設施、衛生環境、居住條件、經濟發展、公共服務5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來構建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1.2 數據來源
本文各指標的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局及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匯編的《2017年河南省統計年鑒》《2017年河南調查年鑒》以及2016年河南省第三次農業普查公報??臻g分析單元包括河南省17個地級市(濟源市數據缺失),行政邊界數據來源于河南省地圖集掃描后的矢量化地圖。
1.3 研究方法
熵權法。本文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熵權法對各項評價指標進行賦權,并計算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值。具體步驟如下:
利用極差標準化后數據構建標準化評價矩陣:
(1)
計算信息熵ej:
(2)
其中,
計算指標權重wj:
(3)
計算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值S:
(4)
2 結果與分析
2.1 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總體空間分異特征
利用上述(1)~(4)公式,計算出河南省各地級市農村地區人居環境質量值以及生活設施、衛生環境、居住條件、經濟發展以及公共服務5個一級指標的質量值。
從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值來看,整體質量偏低,17個研究區域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平均值為0.4372。較高質量以上區域共7個,占17個研究區域的41.2%。進一步看,高質量地區只有鄭州市(0.8402),且排名第一的鄭州市(0.8402)與排名第二的焦作市(0.6084)相差較大,單核突出明顯。在較低質量以下的10個研究區域中,南陽市、三門峽市、商丘市、周口市4個區域處在最低水平,占17個研究區域的23.5%。另外,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最高的地區鄭州市(0.8402)與質量最低的地區周口市(0.2316)差異較大。
從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空間格局來看,人居環境呈現出單核突出、低值環繞的特征。較高質量以上區域集中于以鄭州市為核心的豫中地區,包括鄭州市、焦作市、洛陽市、漯河市、新鄉市、安陽市、許昌市,其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值在0.4772~0.8402之間,形成了以鄭州市為核心的農村人居環境高質量群。較低質量以下區域環繞分布于豫中地區,其中,豫東地區的周口市、商丘市,豫西及豫西南的三門峽市、南陽市地區的農村人居環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滯后的影響,人居環境相對落后,其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值在0.2316~0.3122之間,分布于河南省與鄰省交界地帶。
2.2 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各分指標空間分異特征
(1)生活設施分異。河南省農村生活設施質量呈現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南北差異明顯,生活設施質量的平均值為0.6021。高質量區域集中于豫中、豫北地區,如新鄉市、鄭州市、安陽市、焦作市等7個地區,區域內生活設施平均值為0.8323。該區域農村地區普遍具有較完善的生產生活用電保障,基本實現不間斷自來水供給,并得益于村莊硬化亮化工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交通網絡;村內道路普遍實現硬化,生活設施基本完備。較高質量區域包括洛陽市、許昌市、平頂山市。由于毗鄰鄭州市,享受到便利的交通以及政策支持,供水供電都有保障,生活設施較為完備。較低質量及低質量區域主要分布在豫西、豫東及豫南,如信陽市、三門峽市、南陽市,占據研究區域的41.2%,但該區域生活設施質量均值僅為0.3561。該區域有大量農村地區處于山區,且村莊相對分散,導致公共交通情況不好,飲用水凈化處理工作不足,村莊亮化工程進展緩慢,生活設施質量較差。
(2)衛生條件分異。河南省農村衛生條件質量呈現出中西高、東部低的特征,總體質量較低且差異巨大,均值為0.3499。高質量區域僅有鄭州市一處,其衛生條件質量為0.9769,遠高于總體均值。鄭州市周邊地區如新鄉市、焦作市、洛陽市以及南部的信陽市為較高質量區,其農村區域得益于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衛生廁所改造以及農田景觀保護開展較早,因此整體衛生條件質量有所改善。較低質量區以及低質量區域共12個,占據研究區域的70.6%,該區域總體均值為0.2493。特別是豫東、豫北的低質量區域如開封市、商丘市、周口市、鶴壁市,總體均值僅為0.1211。區域內部生活污水處理的行政村比重不足10%,完成廁所改造的行政村比重不足30%,有畜禽集中養殖區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的行政村比重不足5%。總體而言,河南省在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廁所改造以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嚴重不足,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內容。
(3)居住條件分異。河南省農村居住條件質量總體差異不大,基本實現了農村人口住有所居。受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居住條件質量呈現出北高南低的特征,總體均值為0.5682。高質量區域為鄭州市、開封市所在的豫中地區,此區域經濟發展較好,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達1.79萬元,農戶生活水平較高,人均住房面積相比其他地區要大且92.2%都為混合結構住房。較高質量區域環繞豫中地區分布,受豫中地區的經濟輻射影響,此區域居住條件質量較高,雖然不及高質量區域,但人均居住面積以及擁有住房數量可以滿足農戶基本的生產生活需要。較低質量區域分布在豫西、豫南及豫北地區,這些地區的住房建筑結構以磚混結構為主,人均擁有住房面積為40.5平方米。低質量區域只有濮陽市一地,此區域人均擁有住房面積僅為36.0平方米,遠低于總體均值44.3平方米;且44.1%的住房結構達不到磚混或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條件較差,制約了總體住房條件質量。
(4)經濟發展分異。河南省經濟發展分異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總體分異特征類似,北高南低,核心突出,低值環繞,差異顯著。整體質量偏低,均值為0.3502。其中,高質量區域僅有鄭州市一地。作為河南省的省會,鄭州資源稟賦,具有絕對優勢;農村人均生產總值,農民純收入都遠高于其他地區。較高質量區為臨近鄭州市的焦作市、許昌市、漯河市、洛陽市、平頂山市、安陽市,與中原城市群地區基本吻合,這些地區距離鄭州市較近,交通便利,工業門類齊全,在城市群帶動發展影響下,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較為領先。較低質量區域主要分布在豫北、豫西及豫西南地區,這些地區有較好的工農業基礎,又有煤炭油氣等資源支持,但經濟轉型困難,總體發展較為緩慢。低質量區域主要是豫東、豫南地區的商丘市、周口市以及信陽市,這些地區主要是農業生產區,經濟發展滯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00元,消費結構有待升級。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受經濟影響巨大,統籌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任務不容忽視。
(5)公共服務分異。河南省公共服務質量均值為0.4594,區域間差異較大,最高值洛陽與最低值周口差異為0.4909。豫中地區及豫北地區相對較高,豫西、豫西南及豫東相對較低。高質量及較高質量區域如鄭州市、洛陽市、漯河市、安陽市、平頂山市、新鄉市、焦作市,在教育、醫療、文化、體育以及養老方面均發展良好。幼兒園、托兒所等學前教育可以在行政村范圍普及,鄉鎮小學普及率已達100%,文化站、體育站等數量較多,便民設施齊全。低質量及較低質量區域如平頂山市、南陽市、鶴壁市、開封市、周口市在文化站、體育健身場所以及養老機構數量方面暴露出嚴重不足。綜合而言,河南省在農村教育以及醫療衛生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同地區差異主要體現在文化、體育、養老以及各種便民服務。因此,除了教育、醫療外,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也有賴于文體、養老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3 結論與建議
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總體水平不高,且區域間差異顯著,呈現出單核突出、低值環繞的空間格局。同時,河南省生活設施、衛生環境、居住條件、經濟發展、公共服務質量皆有北高南低的趨勢,高值區域集中于以鄭州市為核心的豫中地區,低值區域環繞高值區域分布。區域內部存在明顯的空間聚集特征,高值聚集區與農村人居環境高質量區域基本吻合,低值聚集區主要分布在豫東、豫南地區。
河南省不同地區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存在顯著差異,所以,對于不同地區應當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高質量區域在經濟、居住、衛生質量方面已居于領先地位,但生活設施、公共服務質量是其短板,應當在地區亮化綠化硬化工程方面多下功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并把教育、醫療及養老服務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擴大區域經濟輻射范圍,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較高質量區域的生活設施、公共服務相對完備,但其短板主要在于經濟水平較低。該區域由于臨近鄭州市,故可積極利用鄭州市的經濟區位條件,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充分利用內部交通優勢,促進經濟發展。較低質量區域的物質與非物質環境均處于一般化水平,且區域不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較低質量區域分布在較高質量向低質量區域過渡的地帶,難以直接享受高質量區域的區位資源,當因地制宜,把重點放在保障農戶生產生活所需的物質環境上;積極改造廁所,處理垃圾、污水,改善生存環境,引導農戶參與并建立起衛生環境方面的長效管護機制。另外,要加快農房改造,不斷改善居住條件。低質量區域由于傳統工業、農業發展滯后以及山地地形等自然條件阻礙,在生活設施、衛生環境、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各方面均顯示出巨大劣勢。故可優先鼓勵經濟發展,培育當地特色產業與綠色生態農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的便利條件,加快發展當地旅游業及其相關附屬產業,通過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來帶動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伯華,曾菊新,胡娟.鄉村人居環境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05):70-74.
[2]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于法穩.新時代農村綠色發展的對策思考[J].環境保護,2018,46(10):19-24.
[4] 李伯華,劉沛林,竇銀娣.鄉村人居環境系統的自組織演化機理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09):130-136.
[5] 唐寧,王成.重慶縣域鄉村人居環境綜合評價及其空間分異[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2):315-321.
[6] 劉泉,陳宇.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標準體系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8,25(11):30-36.
作者簡介:王昊(1992—),男,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