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鑫銘
摘 要:五代宋初,以荊浩、李成、范寬等人為代表的全景山水畫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成熟,也標志著山水畫章法布局理論的成熟。本文意在通過對構圖的研究,探討全景山水畫理論的成因。
關鍵詞:北宋;山水畫;全景構圖
0 引言
構圖在中國傳統畫論中被稱為“章法”“布局”“置陳布勢”或“經營位置”,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將構圖提高至“畫之總要”。山水畫側重深度空間的營造,以物象擺置的重疊、虛實和大小等變化來營造空間深度。
在現在的繪畫理論研究中,對于具體的筆墨技巧,像披麻皴、斧劈皴等給予較多的關注,而構圖的技巧和知識卻沒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意在前人的基礎上,較為系統地論述山水畫全景構圖的特點,并探討其形成原因。
1 全景構圖的特征
全景構圖即山水畫中心全景式構圖,往往在畫面中心呈現雄偉的主峰,圍繞主峰前有河流,后有遠山,以云霧斷白,突出前景中景。河流兩岸有山巒、叢林,近處有房屋、人物。典型的全景山水畫中有山有水,山腰有樓觀、道路,道路可通山頂,水中有船,船中有人。這種物象豐富的構圖方式,使山水畫具有深厚的內涵。
2 全景構圖理論的發展過程
就現有資料來看,顧愷之最早明確地在畫論中提出構圖的概念,他在《論畫·孫武》中稱構圖為“置陳布勢”:“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顧愷之認為,如果見到了《孫武》的巧妙剪裁,探究其章法布局,那就通達了繪畫的變化。這表明顧愷之將構圖,即他所說的“置陳布勢”看作繪畫不可或缺的要素。
“置陳布勢”本是軍事用語。陳即陣,置陳的目的是布勢,陳是位置,勢是效果。“陳勢”之說由軍事進入文學、書法、繪畫領域,中國早期的藝術理論均以“勢”來規范藝術的創作,如漢蔡邕論書法有《九勢》,王微在《敘畫》中講道:“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畫論中的“置陳布勢”,“置陳”是各種物象在畫面上的位置,“布勢”則是由此產生的氣勢分布。
宗炳《畫山水序》的出現,標志著山水畫從人物環境的陪襯地位轉變為獨立的畫科,并提出一套整體創作山水畫的方法,即“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宗炳認為咫尺大小的畫面能夠表現出天地萬物,且不會影響山水的氣勢,只需人的視點退至無限遠,便可將高山大川完整地表現于畫面。“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迥以數里,則可圍于寸眸。……今張綃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1]這種方法可以處理山水的空間關系,使畫面有縱深之感,對全景山水畫理論的形成至關重要。
與宗炳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姚最同樣認識到這一問題,他在《續畫品》中寫道:“嘗畫圖扇上為山咱,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
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在六法中將構圖作為一個問題單獨提出來,即經營位置。經營位置的目的是為了“氣韻生動”,以表現對象內在的生命力,其原則是“出意無窮,縱橫絡繹”。盡管謝赫的六法是作為人物畫的準則提出來的,卻也給山水畫的布局及各要素的安排帶來了啟發。
唐王維的《山水訣》對全景山水的構圖進行了部分總結,談到了比例問題:“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改變了山水畫之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面貌。主張主峰與客山應為賓主關系,即“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這樣使全景山水畫盡管千巖萬壑、景物繁多,結構卻不雜亂,主次秩序嚴格工整。
唐張彥遠將經營位置提高到畫之總要:“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盡管張彥遠沒有對之進行進一步論述,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全景山水理論的產生,“張彥遠的美學傾向是壯麗豪放,是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雄壯之氣……張彥遠崇尚壯美,這‘全景山水的美學內涵是一致的。”[2]
五代時期的荊浩,其理論核心是“搜妙創真”,為此提出“六要”以代替謝赫的六法,根據“搜妙創真”的要求,主山需要表現出高山大川的代表性特征,以體現自然山川的本質。此外,荊浩提到了區分近景與遠景的表現方法:“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使畫面進一步增強了空間感。
“全景山水”構圖理論發展成熟于北宋中期,宋神宗時期郭熙的《林泉高致》系統地總結了這一理論:“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立意定景。”這種布局幾乎成為當時山水畫取得和諧統一效果的標準程式,要求景物囊括天地、包羅萬象,表現雄偉與高大的崇山峻嶺,這是北宋全景山水與南宋小景山水最典型的區別。
郭熙總結了全景構圖的基本法則,并進行了全面闡釋,繼承了宗炳遠觀山水的方法:“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須遠而觀之,方見得一障山川之形式氣象。”以及王維《山水訣》中的賓主關系:“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較之荊浩,郭熙更為具體地談論了山水畫創作過程中,對近景遠景的區分。
在比例問題上,郭熙提出了三大:“山不數十里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數十百如人之大,則木不大……則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于是,王維相對粗糙的“丈山尺樹,寸馬豆人”比例被打破,趨向于合理化,從而突顯示出主峰的高大巍峨,形成雄偉逼人的氣勢,畫面中的山石樹木也更為協調自然。
至此,古代畫論中對全景山水構圖的探索達到了頂峰,并形成固定的風格程式。
3 全景山水構圖形成的原因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寫道:“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之本意也。”這說明山水畫的功能是給人以寄情山水、堪當臥游的精神感受,實現人與自然的親近。從而,士大夫們可以身居廟堂之高而心處江湖之遠,以欣賞山水畫代替登臨山川,臥游其中,體會林泉之境。山水畫是自然山水的替代物,士大夫從山水畫中獲得與游歷真實山水一致的感受,滿足出仕者的林泉之心。因此,宗炳說“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跕石門之流,于是畫像布色,構茲云嶺……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求幽巖,何以加焉?”王微說“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荊浩則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
山水乃大物也,因此,只有遠觀才能把握。“真山水之風雨遠望可得,而近者玩習不能究一川徑遂起止之勢。”此種觀看方式,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進行了總結,“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要求視點不為客觀所局限,可以流動、轉折,隨著“俯、仰、窺、望”呈現出時間的流動與節奏感。
4 結語
本文系統論述了全景山水理論形成的過程,認為山水畫自魏晉獨立以來直到北宋,一直是自然山水的替代,可以滿足“君親之心兩隆”的出仕者的林泉之心,這是“全景構圖”理論形成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宗炳.畫山水序[A].南宮藏文.宗炳畫山水序全文[DB/OL].個人圖書館,https://m.baidu.com/ala/c/
www.360doc.cn/mip/510386077.html,2015-11-03.
[2] 高紀洋.“全景山水”構圖程式在畫論中的探索與形成[J].藝術百家,總第120期,2011(3):213.
[3] 郭熙.林泉高致[A].耽讀齋.郭熙畫論林泉高致原文[DB/OL].個人圖書館,https://m.baidu.com/ala/c/www.360doc.cn/mip/723379249.html,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