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籽彤?張玉花
摘 要:瓷母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瓷器館正廳,它是清代乾隆時期燒制而成的,代表著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頂峰。瓷母器身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因而享有美稱——中華瓷王。其精妙的圖案設計、極高的燒制難度無一不是中華民族能工巧匠心血的凝聚,也是中國瓷器歷史上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瓷母;設計美
中國是全世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在歐洲等國家掌握制造陶瓷技術的1000多年前,便早已能制造出形態各異、精美的瓷器,這對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很多重要的貢獻。中華民族在陶瓷技術中取得的藝術上的成就是無可磨滅的,陶瓷對中華民族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今,中國人對瓷器的情節依然濃厚,在故宮博物院的入口處也擺放了一件集中國瓷器之大成的大瓷瓶,透過這件瓷器傳達出了濃厚的中國陶瓷之韻味,也承載著各朝各代能工巧匠為之付出的心血,它就是乾隆命人燒造的“瓷母”。
“瓷母”之所以有此美稱,是因為這件瓷器擁有中國古代制瓷的巔峰工藝。中國瓷器自宋朝以來就開始了它的昌盛繁榮,它親切地走向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家庭,士、農、工、商皆對瓷器有一定的了解,每一個朝代都有代表性的釉色瓷。各種釉色瓷中,宋朝當屬哥、汝、官、定、鈞瓷;元有元青花、霽藍釉;明有五彩、斗彩;清有琺瑯彩、粉彩。這些瓷器的燒造工藝無法輕易仿制,而且它們燒造的年代十分久遠,保存完好的瓷器太過稀少。而瓷母幾乎包含了上述所有釉彩,它身上的釉彩自上而下達17種之多,集合了清、明、宋三朝最具有代表性的釉彩。瓷母巧奪天工的制作工藝,瓶身上精細生動的吉祥圖案,集歷代之大成的工匠精神通過它傳承不息,緊密關聯。瓷母對中國人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1 瓷母的歷史文化內涵
乾隆時期,有一大批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匯集于景德鎮的御窯廠,這讓御窯廠的瓷器生產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頂峰,新奇的各種瓷器制品更是司空見慣,可謂巧奪天工。而瓷母的燒造成功正是當時中國國力的見證,也是乾隆對清朝盛世、當朝瓷器技術的炫耀。
乾隆時期,清朝的發展走向頂峰,而瓷母正是乾隆命人燒造的。乾隆時,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極盛,由于江南等地的絲織、棉織業非常發達,因而景德鎮陶瓷也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景德鎮一直以來是全國最大的制瓷中心,據《浮梁縣志》敘述,景德鎮的民窯有二三百區,工匠更有數十萬,景德鎮以外,全國各地的制瓷工業也都發展起來,頗具規模,所產的瓷器十分精美。
2 瓷母造型之美
封建王朝發展的鼎盛時期——清朝,在制造瓷母時,也是把幾乎所有的各種寓意象征詮釋在器物之上,霽藍釉描金開光粉彩的形式在瓷母的腹部,更有繪制了6幅寫實的吉祥圖案,還有植物花卉瑞獸的吉祥圖案,瓷母的圖案上更凝聚著中華民族對未來的期許和希望。
這些腹部紋飾多受到了民間美術的影響。民間美術作品千變萬化,民間藝術家的造型思維方法大致可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求大,求活,求全,求美。而它腹部彩繪不僅擁有自己圖案的深度和力量,還潛藏著民間美術的規律與特性。瓷母的吉祥圖案,有的寓意吉祥向上,有的寓意吉祥昌順,還有的寓意五福拱壽、福從天降。
3 瓷母的色彩之美
瓷母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不但多達15層,還有天青色的汝瓷、精美的琺瑯彩、素雅的青花瓷……瓷母的色彩如此精美,因她凝聚著無數匠人的心血,中國古代有一句俗語“十窯九不成”,這還是只針對單種彩釉。而瓷母身上的釉彩多達15層——有些高溫釉彩需要用高溫先燒制,有些則是低溫釉,需要后燒制。瓷母的各種釉彩燒制時所需要的溫度不一,有些釉彩對溫度的要求更是非??量蹋跊]有溫度計的過去,一切都需要能工巧匠的經驗來完成。瓷母苛刻的燒制條件,這背后無不經歷了種種燒制的失敗,但瓷母最終的燒制成功,不但體現了當時國力的強盛,還體現了當時的瓷器燒造技術之高,能工巧匠的雙手可謂是鬼斧神工。
4 瓷母的文化之美
瓷母是我國陶瓷歷史上集合歷朝歷代最名貴釉彩,它的顏色復雜,偏重,是一件集歷代之大成的瓷器。從宋到清,每一件都有獨特的脾氣、秉性、體質,是真正的傳世之作。各種釉彩大瓶不但展示了清朝匠人高超的技術,還展示了四海統一、文化昌盛的大清盛世,精美的琺瑯彩、天青色的汝窯、素雅的青花瓷,只有在天下太平時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瓷器,大瓶凝聚著無數匠人的心血,是真正的傳世之作。
5 結語
通過對瓷母的分析,它的設計文化之美也得以探尋。在造型上,霽藍釉描金開光粉彩繪制的寫實吉祥圖案、植物花卉瑞獸的吉祥圖案以及寓意吉祥意象的使用,受到了民間美術的影響,這是一種中國人特有的獨特民族意識和民俗心態,也是一種審美意識與民族內涵。在瓷母的瓶身,這是乾隆皇帝對盛世的美好祝福。在色彩上,精美的琺瑯彩、天青色的汝窯、素雅的青花瓷以及巧奪天工的燒造技術,是集歷代之大成的色彩,圍繞瓷母色彩的魅力像影子一樣緊緊纏繞著人們,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同時,我們發現了乾隆燒制瓷母是有豐富內涵的,這是對清王朝的文化自信,也是對匠人精神的傳承。瓷母燒造成功反映出乾隆的人生態度,對生命的熾烈追求,這像是一團火,沖出了藝術表現的外殼,點燃思想,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勞動人民總是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用自己的精力和能量應對挑戰,這種傳世之作的文化內涵更為重要,凝聚著古代能工巧匠燦若群星的技藝,這不僅是匠人的奇跡,瓷母的瓶身每一件裝飾都可以追溯其源頭,這是一種天下太平的文化思想,是乾隆皇帝“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是乾隆皇帝在炫耀大清盛世,在炫耀手下的能工巧匠,而把歷朝歷代最名貴的釉彩集合一身,可謂是鼎盛王朝必將海納百川。
參考文獻:
[1] 楊超.中國陶瓷文化的藝術魅力分析[J].科技風,2019(22):219.
[2] 任穎瓊.中國陶瓷藝術中的文化符號[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1.
[3] 梅云清.論宋代文人意識對陶瓷藝術的影響[J].中國陶瓷,2008(10):72-74.
[4] 張棟.中國陶瓷裝飾紋樣藝術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08.
[5] 惠潔.從吉祥圖案看中國傳統文化[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1-3.
[6] 周星.作為民俗藝術遺產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J].民族藝術,2005(01):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