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濤?丁玲

摘 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漆和最善于用漆的國家,髹漆工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傳統手工藝特色。漆液由于本身的附著特點,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不同漆胎的工藝品。本文探討了將髹漆工藝與陶胎相結合的歷史特點,利用現代裝飾的表現語言表達內涵,制作獨具匠心的工藝作品,并對二者結合的發展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髹漆工藝;陶瓷;陶胎
髹漆工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手工藝特色。古人發現漆液不僅具有黏性,還能制作出不同的漆色,色彩姝麗。人們將它用于工具的粘連、加固,或髹涂于木器、陶器上。在漫長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人們又進一步發現了它的裝飾價值,開始用漆來髹涂和裝飾器物、制作工藝品。漆液與木胎結合后,表面堅固,并具有干燥、防腐、抗熱、耐酸的特點,即使埋藏于地下數千年,木胎化為灰泥,漆皮依然光亮如新。與陶胎結合后,用各種色漆涂飾于表面,打磨推光后的漆面會煥發出絢麗的色彩,光可鑒人,潤若肌膚,恰到好處的觸摸感有別于陶器的“粗糙”,彌補了陶器單一的質感和裝飾語言。本文試圖探討髹漆工藝與陶瓷結合的特點和現代裝飾的表現語言,并對髹漆工藝與陶瓷結合的發展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1 歷史上髹漆工藝與陶瓷的結合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漆液髹涂于陶胎之上的生活制品,古代漆與陶的結合大多以通體髹飾陶器或罩漆彩繪的形式表現。從考古資料來看,漢代漆的使用范圍很廣,是漆器發展的鼎盛時期。
西漢出土的漆皮陶壺(圖1),泥質灰陶,通體髹涂以黑漆,漆面上施以紅白二色進行彩繪裝飾。壺口微微向外擴,壺頸向內略收,溜肩鼓腹,壺肩以圓環裝飾,高足平底。壺口以兩道朱紅色帶裝飾,內部用紅白二色繪制一周裝飾紋樣,頸部以八瓣蓮花形狀均分,以黑白二色繪制適合紋樣,腹部裝飾兩條微凸朱紅色帶,色帶內部繪以云紋裝飾。底足以一圈朱紅色帶作裝飾。同時期出土的漆繪陶盒(圖2),泥質灰陶,通體髹涂以黑漆,漆面上施以紅白二色進行彩繪裝飾。該陶盒子母口內斂,直腹斜收,上下圓底。子母口上承以一道朱色凹線分為兩部分,沿口與足繪以朱線,內里用紅白二色裝飾以幾何紋與卷草紋。下承以同樣手法裝飾。
在陶胎上髹飾以漆料,達到了豐富色彩的裝飾目的。翻開歷史的長卷,陶器、漆器、青銅器、木器、紡織品均有相似的造型、裝飾和材料上的借鑒,這種相互交融與探索,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演變。
2 髹漆工藝與陶瓷結合的工藝表現探索
陶瓷胎體一般分為陶胎和瓷胎。陶胎較為粗糙,瓷胎較為細膩,無論是陶胎還是瓷胎,在燒造好的未施釉的胎體表面上,都可以達到髹漆的要求,表達出陶瓷難以表現出的裝飾之美。髹漆工藝的制作材料豐富,工藝復雜,表現手法具有間接性和技術性。在二者結合創作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底胎所產生的不同藝術表現效果。陶胎胎體粗糙,有利于漆液的滲入契合,加之其可塑性強,造型天然淳樸,與漆面的平滑細膩形成鮮明對比,相得益彰;瓷胎胎體細膩,未施釉的表面同樣適合髹漆,更適用于標準化、量化的生產。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瓷胎表面看上去比較平滑,但實際上在髹涂的過程中容易暴露出瑕疵,直線造型和平面造型容易出現塌陷,需要根據使用的不同類別的漆液所對應的髹漆方法修補和修飾底胎。
用生漆髹涂底胎時,可在干燥箱里以200~250℃的溫度烘烤,緩慢升溫,1小時后能使生漆更加牢固地附著在底胎之上;腰果漆和聚氨酯漆以常用方法髹涂即可,常溫晾干。初次打磨底漆時要干磨,直至漆液緊密包裹胎體之后,方可水磨,防止水磨時有水滲入胎體導致后期漆皮起泡脫落。漆胎做好后,可將髹漆技法直接嫁接于陶胎之上進行創作。
3 髹漆工藝與陶瓷結合的創新發展
《鹽鐵論》中這樣描述:“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髹漆工藝工序復雜,人工成本高,生產率低,極大地限制了漆器的發展。依附于其他材質的胎骨,既彌補了自身性能上的缺憾,又豐富了裝飾語言和視覺效果。
陶胎可塑性強,造型豐富,價格低廉,可批量生產,大大地縮短了髹漆的制作工期;漆衣色彩姝麗,可操控性強,并且可結合豐富的綜合材料創造出驚艷的神秘之感。二者結合拓寬了各自的領域,相互揚長避短,這種“跨界”的探索使得傳統的髹漆工藝、陶瓷工藝在融合當代的文化、生產需求中,在工藝創新、理念創新的變化中,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工藝美術瑰寶,使其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得以發揚,更使中華傳統工藝美術文化重新綻放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