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東莞南社明清古村落中的導視系統,通過對古村落導視系統的調研,挖掘其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文化,并為東莞南社古村落的發展提出更好的方向,吸引更多的受眾,為古村落文化的傳承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東莞;南社明清古村落;導視系統;文化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廣東省東莞市,是國家4A級景區。南社明清古建筑群面積約為110000m2,至今仍保存著大量的石雕、磚雕、陶塑等。以寨墻、謝氏大宗祠、百歲坊、古井、古樹為一體的古村落,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是研究嶺南地區古代農耕文化的一個典型實例。
經過走訪研究,筆者發現南社古村落的導視系統較為薄弱,且不成系統。導視系統作為視覺系統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文化的傳播有極大的影響。在色彩的應用上,古村落以紅墻、灰墻為主,景區的導視系統整體顏色以棕紅色系為主,輔以白色、灰色等顏色,此種顏色的設置與整體古村落的風格較為統一。從導視牌的形態來說,以長方體為主要形狀,輔以建筑的外形,合理應用于有些區域,例如設置在建筑外墻上、鑲嵌在大橋內。景區的導視牌從整體而言,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改進。
古村落導視牌覆蓋面較大。從進入景區前的入口處來看,雖都以建筑的外形為基礎的牌型,但在外形上不夠統一,在形狀上相差較大。對于導視系統而言,需要考慮牌型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如果牌型差異較大,需正確處理牌型統一的要求,與周邊的環境達到和諧統一,并使牌型與古村落的文化完美結合。在牌型上出現不協調的原因是缺少提前規劃,在設計導視系統之前,首先要調研、分析,在此基礎上設計牌型。在導視牌顏色的選擇上,分別以棕黃、磚紅為主顏色,如圖1。此種顏色的設置較為合理,與周邊村落的環境融合,同時可在此基礎上作出區分,以某一種顏色為主色調,以另外的顏色作為輔助。
在輔助圖形的選擇上,分別以鏤空雕花窗、傳統波浪紋圖案為主。一般來說,輔助圖形在導視牌的設計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輔助圖形作為視覺識別系統中的基礎配置,可以豐富導視牌的設計,為導視系統提供更為豐富的底蘊。南社古村落的導視牌在輔助圖形方面選擇了鏤空雕花窗、傳統波浪紋兩種形式,從單一的圖案設計上看,鏤空雕花窗是傳統村落建筑的代表形式,波浪紋也是傳統紋樣的表現形式,都較為貼近古村落的設計,但將兩者作為輔助圖形同時運用在導視牌的設計中,顯得較多、較雜,不利于整體上的統一。
在導視牌數量的設置上,景區雖然設置和建設有導視牌,但是數量較少,在部分轉折處未設置導視牌,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游客不能較好、快速、準確地找到相應的地點。經過調研,發現有兩處可設置導視牌,分別是入口處、大榕樹附近,如圖2、圖3。入口處首當其沖,需要設置一塊一級大型導視牌,便于游客選擇游覽路線;大榕樹作為景區的標志性區域,且屬于十字路口,需設置四向導視牌。
東莞南社古村落現存古宅200多間,集明清祠堂、居民、里巷、古井、古塘于一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研究廣府建筑文化的典型實例。對南社古村落導視牌的研究具有較高的設計與藝術研究價值,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翠薇,李培軍.南社印記·小樓深巷:學術爭鳴與研究方向[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2] 羅瑜斌,袁藝峰.南社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實施效益評價[J].華中建筑,2017,35(4).
[3] 樓慶西.南社村——中國古村落系列[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王欣欣(1992—),女,湖南岳陽人,碩士,畢業于中南大學,助教,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