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鐘平
◆摘 ?要:如今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處于爆炸式增長,這種信息的大量沖擊讓淺閱讀成為當下的一種主要閱讀方式,但是由于淺閱讀的存在也導致了部分文化的流失、信息不穩定等多種問題,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深閱讀。當然,在深閱讀的這一過程中也要講究閱讀方法,比如深閱讀可以從品讀作者開始,通過品讀作者能夠讓我們更好的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和寫作情感表達,能夠加強對于文章的理解從而做到深閱讀。本文將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傅雷家書》為例,研究以品讀作者方式對文章深閱讀的教學思考,以期望能夠更好的推廣深閱讀。
◆關鍵詞:深閱讀;品讀作者;《傅雷家書》;教學思考
《傅雷家書》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名作,在這篇著作中主要描寫的是一位牽掛兒子的父親傅雷,對于正在異國他鄉求讀的兒子傅聰和傅敏的一封家書信,在信中父親飽含深情的對兒子進行教導。這部名著大概內容講述的是傅雷夫婦與子女在十二年期間的數百封信件來往的加以整合,整部著作中貫穿著傅聰從最開始的出國學習到成名、結婚的一個成長歷程,這部著作中飽含人生哲理,這是一部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的著作,尤其是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所以要讓學生能夠進行深閱讀,在這部著作中要能夠達到深閱讀的目的,那么我們可以首先從品讀作者開始。
一、在名著閱讀過程中開展深閱讀的重要性
《傅雷家書》作為一篇名著,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深入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思考,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和心血,在很大程度上有教育意義,同時也很適合現階段的學生學習,在這部著作中傅雷教授給孩子生活上的細節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細節,如“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傅雷耐心的教導孩子應該如何做人和應該怎樣對待生活,所以在開展深入閱讀過程中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篇文章的智慧,同時也能夠引發讀者的學習興趣。在深入閱讀過程中,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加強對名著內容的深入剖析,能夠讓學生舒緩以往心浮氣躁的心態。在著作研究過程中能夠打開自己的視野,集中精力的進行文本閱讀和研究,同時在深閱讀過程中也可以學習到相應的閱讀方法,通過這些閱讀方法的學習學生也可以將其應用在以后的其他名著閱讀過程中,它能夠幫助青少年開展正確的閱讀方式,從而進一步對作品的思想感情進行理解和鑒賞。
二、從品讀作者到深閱讀研究
(一)通過作者生平經歷進行深閱讀研究
古語有云,知其人方能解其深意。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名著深讀過程中,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能夠反映作者的作品基本情況,再結合這些基本的背景信息進行作品深讀時,也能讓我們在閱讀作品過程中更加進一步了解作品,進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創作幫助我們全面的把握文章內涵。同時,也能夠更加客觀的對文章內容進行評價。以《傅雷家書》為例,本篇文章中的父親與兒子兩個人都是著名的作家,兒子在海外留學時父親表現出些許擔憂,這其中包含的主要是濃濃的父愛和孩子的諄諄教導,所以通過了解這樣的作者生平經歷,能夠幫助我們對文章中的父愛有所理解,這是父母對遠在外地兒子的思念之情,所以能夠讓我們在理解文章感情的同時更加深入的了解寫作情感。
(二)通過作者獨特個性進行深閱讀研究
閱讀能夠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我們可以讓閱讀來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個性和生命歷程。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仿佛在與作者對話,能夠走進他們的人生經歷并且感受作者的生命內涵,因此在深入閱讀過程中能夠幫助我們研究作者的獨特個性。如以我們研究的《傅雷家書》為例,本部名著雖然主要介紹的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書信傳達和內容記錄,但是在名著的寫作過程中處處都流露出作者不羈的個性,在這些書信的寫作過程中讓作者能夠充分抒發自身的情感,讓讀者也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個性體現。
(三)通過作者的情感世界進行深閱讀研究
通過文字能夠細微的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傾向,作品里的文字就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而是傳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個符號,鐫刻著作者的個性和烙印。如《傅雷家書》這部名著在寫作過程中表達了真摯的情感,通過弗雷和兒子的促膝長談等真摯而自然,在行文的過程中更是充滿了詩意。在學生進行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學生的視野轉向課外,通過對這種父與子關系的感觸能喚起學生對自身情感世界的啟發,同時讓學生也能夠產生一定的閱讀興趣,并且留給學生一些思想上的拓展空間,進而讓語文獨特的魅力感染每一位讀者,讓讀者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想象空間。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通過以《傅雷家書》為案例開展深入閱讀研究,以期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深閱讀這一種學習方式,在幫助學生提升自身閱讀能力和掌握閱讀技巧的同時也希望學生能夠愛上閱讀,進而加強對優秀閱讀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唐菲.基于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研究——以《二十一世紀學生報》文本閱讀課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18,31(4):117-119.
[2]李忠貴.構建模式·欣賞亮點·深鉆文本·個性解讀——培養中職學生寫人記敘文賞析性閱讀能力初探[J].科學咨詢,2019(21):74.
[3]劉冬云.理解走向深刻,閱讀更具張力——關于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的幾點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8(36):6-7.
[4]孟紀軍.語言描寫:原來可以這樣教——文體與表達視角下的教材解讀及教學策略[J].語文知識,2017(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