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袖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為學生創設科學探究情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創設探丸情境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有:聯系生活,利用身邊的工具來創設情境;通過實驗現象、提問的方式來創設情境;利用有趣的物理史料來創設物理情境;利用日常的簡易器具做實驗來創設情境。
創設科學探究情境教學,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探究情景教學,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可以更好加強學生所學的知識理解,促進學習。我區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由于經濟發展滯后,教學模式陳舊,學校硬件設備差,學生的基礎也較差,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教學,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
1.聯系生活,創設科學探究情境
物理知識大多來源于生活和生產,物理現象是可感覺的,通過聽覺、視覺、嗅覺等。現行教材中,物理規律的得到都以問題為載體,通過探究過程去解決。教師要注意根據不同的內容去設置問題的臺階,問題的提出要有直觀性和必要性,以起良好的引導作用。
從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例如在進行《平面鏡》一節的教學中,我們從生活中學生常照鏡子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探索,平面鏡中的像在什么位置?像的位置、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是什么關系?從而使學生很容易進人自主探究的角色。
學生對物理學科開始都感到興趣十足,這是由于他們通過物理課程的學習發現世界之妙,但要他們對這些顯現的解釋卻顯得不知所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會慢慢的失去這種興趣。究其原因,我們的教學與實踐脫節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把學生所學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例如,在“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之后,我以杠桿為例,讓學生分析出“秤砣雖小壓千斤”的道理。并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一些不法商販是怎樣利用“黑心秤”來欺騙消費者的。又如,在“流體壓強與速度關系”教學后,我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當火車快速行駛時,為什么站在鐵軌旁邊的人即使站著不動也極易卷人車下呢?火車站臺上為什么要畫一條白色的安全線。
2.利用學生身邊容易得到的教具,去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說明物理問題時,盡量用易見、易懂、易找的實驗器材的簡單實驗來說明問題。例如,在探究“聲音的產生”這一內容時,可讓學生用自備的“尺子或皮筋”等物制造一個聲音,讓學生自己觀察,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教師可以通過音叉或小鼓等教具,引導學生進一步地研究聲音產生的原因。音叉是怎樣發出聲音?聲音為什么響個停?用手握住音叉,聲音為何消失?教師通過這樣的提問就可以有效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促使下通過認真分析與討論得出這一物理現象的本質。
3.通過實驗現象的發生,科學探究情境
科學現象是可以通過實驗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引發他們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去探究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通過學生的探究過程,既能豐富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大氣壓強”之前,先讓學生觀察一個有趣的實驗:在裝滿水的玻璃杯上蓋上硬紙片,然后將玻璃杯倒置,這時學生會發現紙片被牢牢的“吸”在玻璃杯口,竟然連水也不能流出。通過這些實驗,這時學生愕然,自然萌發出我要試一試,并且急于想知道是什么原因。教師利用這個物理現象因勢利導引入課題——大氣壓強。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強烈的興趣中期待解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教師也很順利的完成了知識的構建過程。
4.利用物理史料,創設科學探究情境
利用物理史料,創設人文情境。培養學生物理思想與物理方法。通過物理史料,創設人文情境教學還以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科學態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新的課程標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十分重視。它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例如,在學習“人造衛星,宇宙速度”時,可結合“神舟六號”發射成功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國航天科技的領先地位。在農村中學如果沒有這種條件,教師也可口頭介紹從古代“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到現代神五、神六的發射成功,這些成就將大大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愛慕之情,從而激勵學生為中華之振興,祖國之昌盛而發奮讀書。
5.利用日常的簡易器具做實驗,創設直觀形象的科學探究情境
物理概念的抽象化也是學生感到物理學習困難的原因之一。物理定律太難理解。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身邊一些容易獲取的簡易器材自制實驗器材,通過演示實驗,盡量的通過實驗化抽象為直觀。盡可能的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他們樹立的學習興趣得以保持,并不斷地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
例如,《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中,教師先將一砝碼放置與鋼鋸條之上,學生很容易觀察到鋼鋸條的變形。學生對砝碼對鋼鋸條有作用力時不拿理解的。但是學生對砝碼的變形是觀察不出來的,因此,對鋼鋸條對砝碼的反作用力就很難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將砝碼改換成注入一定量水的氣球,然后將氣球放置在鋼鋸條之上,這時學生很容易觀察到在鋼鋸條變形的同時氣球也發生了變形。這樣一個較為抽象問題就變得非常直觀,易于理解了。又如,學習《靜摩擦力》時,學生對“相對運動趨勢”這一概念難以理解,教師在一斜面木板上放一木塊,學生這時觀察到的現象是木塊相對木板是靜止不動的,然后教師在木板上涂上一些石蠟,再把木塊放在相同的位置,這時木塊沿長條木板滑下,這樣學生就可以體驗到在第一次試驗時,盡管木塊沒有下滑,但是他有下滑的趨勢,這樣的實驗就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非常直觀的情境。
6.利用提問的方式,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
思維提問情境就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物理知識后,一針見血的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樣的提問既可以讓學生明確新課學習內容,又設置了懸念,激發學生想知道現象的本質,從而圍繞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步步走近現象的本質。
例如,在電路電阻規律的教學中,先復習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知識,然后再提出新的問題,串聯和并聯電路中的電阻有什么規律?這樣讓學生感到新學習的內容與以前掌握的內容有一定關系,又讓學生產生一種好奇,再帶著這份好奇探究新知識。又如,在“電磁鐵”一節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前面電學中做過的兩個實驗:研究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和研究歐姆定律。這兩個實驗是怎樣操作的?采用的實驗方法是什么?學生會回答出控制變量法。于是我便提示學生,本課也可采用這種方法來研究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我把實驗所需的器材準備好,讓學生進行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