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置合理的問題在于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惑、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教師應該學會善于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努力鉆研教材,學會與編者對話,并教會學生從問題中尋找問題,學會質疑,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關鍵詞:英語教學;思維能力;自主探究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所具備的強大功能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為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tǒng)一的一門學科。比如說,它可以促進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展現(xiàn)學生的個性,拓展學生的視野等等。而自主探究能力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所提問題,課后所布置的作業(yè),作業(yè)的選材都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作為目標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那么,在英語教學中,老師如何運用提問技巧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本人在過去十年的教學中,不斷參與聽課、評課,查閱大量相關資料,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尤其是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上,本人一直在不停地學習與研究。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營造和諧氛圍,誘發(fā)探索欲望
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只有善于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探究環(huán)境,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xiàn),應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使學生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同時,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害怕說錯的心理障礙,多使用鼓勵性的詞語或者肢體語言。在高中英語外研版必修1,Module 2 My New Teachers的課文里面就有這樣一句話:Shes kind and patient,and she explains English grammar so clearly that even I can understand it!-She avoids making you feel stupid!Ive always hated making mistakes or pronouncing a word incorrectly when I speak English,but Mrs.Li just smiles...我想,這些句子,不僅是寫給學生看的,更是寫給老師看的。
二、深入挖掘教材,學會與編者對話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教材的興趣。”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是推動他們主動學習最直接、最本質的內驅力。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探究的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探求答案。老師在備課時,“備教材”是必備基本功之一。而英語教材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點睛之筆,作為老師,我們的任務便是要去深入挖掘作者的這種有意的安排并抓住這些地方設疑,不但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使學生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如高中英語外研版必修3 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的課文,作者介紹了我國古代三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孟子和墨子。很明顯,在介紹這三位哲學家的時候,孔子被放到了第一個段落。仔細思考,作者將孔子放在第一個段落來介紹是有他的意圖的——孔子在這三位哲學家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否則,全世界學習中文的機構就不會叫“孔子學院”,而叫“孟子學院”,“墨子學院”了。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老師便可設置這樣一個問題:Why does the author put Confucius in the first paragraph?這樣做,學生不僅能夠明白孔子在中國的重要性,還能去探索他為什么在中國會如此重要,也就引出了學生對課文更深層次的理解。
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關鍵處或耐人尋味的地方設疑,給學生多提供一些探究的機會,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會使學生大腦掀起智慧的巨瀾,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探究潛能,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英語教學之所以在不斷改革,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原來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在一個被動學習的地位,老師是學生的主體。這樣子的教學模式只能將知識“借”給學生用一會,而終不能成為學生自己的。而自主探究能讓學生將知識變?yōu)樽约旱哪芰ΑL骄繉W習的起點往往是發(fā)現(xiàn)問題。要將問題探究引向深入,必須教給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那么老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引導學生往這個方向深入探究。比如,可以將自己的主觀觀點注入到問題之中,來詢問學生的看法,讓學生對老師的觀點產(chǎn)生質疑。例如,高中英語外研版選修7 Module 1 Basketball對NBA歷史上兩位傳奇球星:張伯倫和喬丹進行了介紹。就“誰更偉大”這個問題,其實并沒有固定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兩位球星對NBA歷史的影響和所做的貢獻,老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Obviously,Michael Jordan is Greater than Wilt Chamberlain,because he has scored more than the latter,do you agree with me?當學生提出反駁意見時,老師再接著追問:Why do you think so?即可引導學生去探索比較兩位球星的不同的閃光點,對事物的判斷形成開放性的思維。
四、問題設置貼近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
學生學習英語的其中一個目的便是可以在生活中去使用。同理,學生也更愿意討論去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xiàn)象,也更有話可說。比如在外研版必修4 Module 2 Traffic Jam中,文章其實是以北京的交通為例來進行介紹,可是對于非北京人來說,也許并不熟悉,也無話可說。因此,老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便可稍作修改。比如,對于上海的學生,老師可設置這樣的問題:What are the traffic problems in Shanghai?對于成都的學生,便可問:What are the traffic problems in Chengdu?這樣學生對話題更熟悉,便有話可說,甚至有很多想要說。
英語探究性學習,是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它的實施將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單方面控制課堂的現(xiàn)狀,有利于創(chuàng)設自然和諧的課堂,有利于師生互動,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的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學生自由探究的情境,使學生想探究、樂探究、敢探究、能探究。
作者簡介
康大麗(1986—),女,漢族,西昌市第七中學一級教師,英語教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