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舒婷
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2019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要求“針對不同群體的黨員,特別是流動黨員,要采取精準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始終堅持‘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和集中培訓等基本制度,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改革與創新,推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現代化發展”。流動黨員管理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深入分析流動黨員類型及特點,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探索和實踐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方法、新舉措,切實提高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實效。
根據《條例》,流動黨員是指由于就業或居住地變化等原因,在較長時間內無法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的黨員。根據流動黨員的流向劃分,可將流動黨員分為本地流出黨員、本地流入黨員;按身份劃分,可將流動黨員分為城市社區流動黨員、農村流動黨員、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轉業軍人流動黨員等,以及包括外出學習進修、辦理公務、休假探親等超過規定時間的流動黨員;按流動黨員狀態劃分,可將流動黨員分為人員相對集中、地點較為固定的流動黨員和人員較為分散、流動比較頻繁的流動黨員。根據《條例》要求,當黨員工作地點、生活居住地發生變動超過6個月且相對固定的,應當及時向當地黨組織轉移黨組織關系,并積極接受流入地黨組織教育、管理服務等,如黨員未能及時向黨組織聯系并匯報動向,則成為失聯黨員。
新形勢下,流動黨員的特點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流動性強,工作生活地點不固定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外出流動黨員普遍存在流動性強、工作生活地點不固定的特點,其中,以農村外出流動黨員最為明顯。據有關數據顯示,60%以上的流動黨員經常變更工作城市,居住地點也經常性變更,由于不固定、不穩定,造成流動黨員長期處于動態變化的狀態,給流入地黨組織管理與服務造成較大的困難。
2.個體差異大
根據流動黨員類型可知,流動黨員以農民工、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為主,這兩類流動黨員差異較大,主要體現在:一是文化素質差異大。部分流動黨員為高素質、高學歷知識分子,部分流動黨員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由于文化程度的差異和對問題認識程度的不同,導致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度較大。二是從事行業差異大。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企業外出學習人員以行政、技術、管理等崗位為主,而企業下崗人員、農民工等流動黨員大多以體力勞動為主。
3.思想觀念差異突出
由于學歷水平、經濟收入、從事行業等因素的影響,流動黨員思想觀念差異顯著,突出表現為受教育程度較高、收入相對穩定的流動黨員整體表現積極進取;學歷水平低、生活收入不穩定的流動黨員則存在思想不穩定,面對挫折和困難抱怨較多。工作收入的不穩定導致部分流動黨員放松了思想意識層面的學習與提高。
隨著城鎮化建設加速,部分黨員在外出時缺乏主動匯報、登記意識,導致流出地黨組織無法及時掌握其流出動向、時間及聯系方式等,難以與流動黨員及時取得聯系,造成該部分黨員處于失聯狀態,未能及時接受黨組織教育與管理,組織關系等同于“空掛”。由于流動黨員的流動性特征,如黨員未能及時跟流入地黨組織聯系,轉移黨組織關系,給流入地黨組織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難。同時,存在部分流出黨員尋找黨組織困難的現象,如部分流動黨員因原企業裁員或破產、部分農村黨員因原黨組織失去作用而失去歸屬。
從流動黨員自身來看,由于長期未參加黨組織教育管理,部分流動黨員存在紀律觀念淡薄、疏于自身學習的問題,部分基層黨組織未能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和教育需求差異性,未能因材施教,進而導致流動黨員管理效果不佳。從黨組織教育管理方式來看,部分黨組織教育方法方式缺乏創新,更多地采取集中教育方式開展組織生活、活動,而流動黨員由于相對分散、流動性較大,導致其難以適應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且教育管理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需求。
從流動黨員自身來看,由于長期未參加黨組織教育管理,部分流動黨員存在紀律觀念淡薄、疏于自身學習的問題,部分基層黨組織未能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和教育需求差異性,未能因材施教,進而導致流動黨員管理效果不佳。從黨組織教育管理方式來看,部分黨組織教育內容缺乏創新,更多地采取集中教育方式開展組織生活、活動,而流動黨員由于相對分散、流動性較大,導致難以適應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且教育管理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需求。
由于流動黨員未能及時接受黨組織的教育與管理,在工作崗位上未能體現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和黨員先進性,甚至部分流動黨員的自我要求與普通群眾無異。
新時代背景下,各級黨組織加強黨建工作,重點加強黨員干部教育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部分黨組織教育管理工作主要針對相對穩定的黨員,而對于流動黨員管理則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為:流動黨員管理力度不足,未能及時梳理和摸清當地流動黨員情況;未能及時扭轉工作模式,難以適應流動黨員管理新要求。
在教育管理需求方面,由于流動黨員年齡、文化層次、認識程度差異較大,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需求不同。大部分流動黨員有較強的參加組織生活的愿望,要求履行黨員的義務與權利;也存在少部分流動黨員未能與流入地黨組織及時取得聯系的情況。針對需求差異化的流動黨員群體,應當通過強化黨性教育,提高流動黨員組織紀律性與黨性觀念,堅定其理想信念。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黨員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新時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要求。首先,流動黨員流動性強,工作時間難以統一,無法滿足傳統集中式教育管理要求;其次,郵寄報刊的方式難以評估教育管理效果。針對此類問題,黨組織應積極借助互聯網技術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通過網絡互動平臺、遠程教育平臺等途徑,與傳統教育管理方式相結合,構建全方位覆蓋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模式。
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首先要摸清流動黨員的基本情況,充分利用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流動黨員摸排調查活動,如春節、國慶等。針對集中摸排中核實身份的流動黨員,及時納入流入地黨組織教育管理;針對未核實身份的流動黨員,及時與流出地黨組織取得聯系,核實其身份,將流動黨員教育管理落實到位。其次,不定期開展流動黨員摸排活動。通過流動人員登記,及時了解轄區內流動黨員數量、來源,由各社區、鄉鎮向上級黨組織匯報,將核實身份的流動黨員建立信息庫、信息檔案,納入黨組織日常教育管理范圍。再次,針對流出黨員,建立健全流動黨員聯系制度。流出地黨組織安排人員一對一聯系流出黨員,及時了解其去向、思想和學習情況,及時解決其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難等。最后,落實流動黨員活動證制度。對于流出超過6個月的流動黨員,應及時與其取得聯系,并協助其將組織關系轉移到流入地,而對于不足6個月或長期在外無法轉接關系的流動黨員,應予以發放活動證,促進流動黨員融入流入地黨組織生活。
在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中,黨組織應將教育管理與黨員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加強流動黨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重視程度;通過政治理論學習、志愿服務和現場考察等方式,提高流動黨員政治素質,充分利用節假日、休息日等時間,以座談會、上黨課、經驗交流等形式開展組織教育與組織生活,以此開闊流動黨員視野,堅定流動黨員的宗旨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另一方面,針對部分流動黨員收入較低,生活壓力大的實際情況,黨組織要在生活、教育、勞資、家庭等方面切實做好服務工作,主動為流動黨員聯系和提供技能培訓、醫保、子女教育等服務,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
互聯網已經成為黨員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流動黨員地域分布廣、流動性強,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流動黨員管理的現實要求。而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利用網絡會議、微信群、QQ群、網站、學習強國等渠道加強流動黨員管理,能夠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平臺。例如,建立“流動黨員之家”網站,發布和分享黨員學習資料、工作動態,有助于流動黨員及時了解組織生活動態;通過微信群、QQ群、學習強國等即時交流平臺,流動黨員能夠及時了解黨的方針政策,掌握有關知識和訊息等內容,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傳達至每一位黨員;借助網絡會議方式,將傳統的線下學習轉移到線上,有助于流動黨員及時匯報、交流思想動態,提高了組織生活開展效率。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全方位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模式,加強了黨組織與流動黨員的聯系,激發了流動黨員學習熱情,促進了流動黨員個人思想素質和政治素質的提升。
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應當以制度為保障,一方面,黨組織應不斷完善流動黨員工作機制,健全領導責任制,將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作為黨組織工作重要內容來抓,納入黨組織工作責任制范圍,切實提高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完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保障機制,針對部分黨組織經費不足導致組織生活無法順利開展的實際問題,各級黨委應加強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為流動黨員組織活動開展創造有利條件。此外,建立流動黨員考核制度,每年度上報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落實情況,主要通過流動黨員集中學習次數、心得體會、服務群眾等情況進行評議考核,并依據黨內有關規定,對拒不匯報外出去向、不按要求辦理“流動黨員活動證”的流動黨員進行批評教育,針對超過6個月及以上不及時聯系黨組織、不按時繳納黨費的流動黨員責令其限期整改,針對屢教不改、情節嚴重,甚至違法違紀的流動黨員,黨組織應及時將其除名,確保黨組織的純潔性、先進性。
新形勢下,黨組織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面臨著嚴峻考驗。在此背景下,各級黨組織應當認真梳理、研究流動黨員新特點,堅持集中登記與不定期摸排相結合,及時掌握流動黨員情況,建立流動黨員信息庫,為流動黨員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堅持教育管理與關愛幫扶相結合,加強黨組織與流動黨員關系,提高服務流動黨員水平。利用互聯網新技術,不斷探索與創新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實效性,加大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保障力度,加強流動黨員管理與考核,確保黨員隊伍先進性與純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