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力·庫爾班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
素質教育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教育話題,其不僅包含了學生基本的道德意識,同時也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因此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現代社會中,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和諧性,適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學校園的感情。體育運動是素質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能夠鍛煉身體,同時能夠排解內心生活、學習或者工作壓力,讓人們在繁雜的社會生活中能夠重拾信心,因此如何正確的開展體育運動,并在調適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方面進行相關研究,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理論參考[1]。
當前社會就業環境較差,就業壓力大,導致大學生心理狀態發生變化,出現了較多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到學生學業水平的提升及對自身職場期望值。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學習成績不理想[2],交際圈過小等,都會讓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例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系。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勢在必行,如何通過高效的解決突進,改善心理變化幅度,了解和總結體育運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過程中作用及意義。從實踐意義上分析,體育運動不僅能夠增強精神體魄,同時能夠鍛煉學生主觀意志力、堅強程度等,將緊張的學習和考試氛圍進行培育,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得到更多人的共識。
從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分類看,主要包括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大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同學間的關系、與父母間的關系)、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挫折適應程度問題及就業壓力問題。主要與大學生的職業規劃不清晰,易受到周邊環境及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再者就是自我認知存在缺陷,通過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25%的大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不自信,同時也反映出此部分大學生人群對于大學當前的生活不滿意,煩惱情緒嚴重,或者存在嚴重的自信心喪失的現象;最后就是心理問題的影響,其中輕生欲望、抑郁癥、強迫癥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問題存在比例逐年上升,這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過于封閉,對未來就業趨勢把握不清晰導致的[3]。
對于現代大學生而言,自身情緒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盲目追求完美的情緒時有發生,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處于消極或者激動的情緒氛圍中,導致出現情緒障礙問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實踐及調查研究顯示,體育運動能夠減輕或者降低大學生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消除大學生情緒的疲勞感。通過臨床實踐表明,體育運動中的傳統運動,例如太極拳、散步和慢跑等運動都能夠緩解和解除人的情緒問題,通過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能夠使得神經末梢更加敏感,對治療抑郁癥或者強迫癥等都有顯著性療效。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形式能夠加強大學生自身的運動能力,增強學生自信心,并有效緩解不良情緒。
在社會生活中的無論工作還是學習,其節奏都是很快的,由于大學生長期處于固定的學習狀態,與外界交流與接觸的機會較少,就會造成學生心理孤獨,造成壓抑的情緒。從相關研究中顯示,選擇適宜自己的體育運動及鍛煉形式能夠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或精神疲勞緩解,促進人體大腦皮層中的神經細胞分泌的更多,使得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更加緊湊,學習效率更高。因此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應具備長期堅持的運動思想,制定不懈鍛煉的計劃,這樣才能夠防止身體疾病的發生,提升自身調適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4]。
大學校園內,無論學習、生活還是運動等都是自己安排,自主性較強,然而很多的大學生思想及交際比較閉塞,導致其與其他同學之間的交往不頻繁,進而拉大了距離感,借助體育運動,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像籃球、足球等團隊式運動類型,可以在比賽的過程中,為了同一個比賽目標而努力,營造良好的比賽環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能力。選擇團隊式的體育運動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同時能夠建立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的象征。例如,一場籃球比賽中,可以將不善于交際的學生分在同一小組,讓他們在比賽的過程中加強交流與溝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贏球,并能夠高效提升交際能力[5]。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減輕學習壓力、社會工作壓力、人際交往壓力是當前緩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方向,借助體育運動能夠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放松心情,防范不健康和消極心理的生成,對于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