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周劍平 凱里學院
我國足球進入職業化以來,足球發展水平提高的程度較小,這是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的突出問題,經過幾年的實踐與研究,探究出了足球走進校園的開放足球教育理念,為夯實足球發展,增深足球文化理念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然而,高校女足訓練內容及模式卻被被忽視,造成足球運動的不均衡性。在此足球發展環境下,高校女足的球感的準確及熟練程度得不到提升,阻礙了技戰術的發揮水平,因此研究高校女足“球感練習”在訓練中的重要性及價值具有重要應用意義[1]。
球性練習基于基本的足球技能,集合足球技術特點,按照訓練要求和運動員的身體條件等,設計和編制專門性的訓練及練習模式,增強慣用腳和支撐腳對于球的感應能力和控制能力。“球性練習”的訓練模式多樣化、別致性,因此得到高校足球教師的推崇,且能夠高效的調動高校女足運動員的練習積極性,一旦掌握基本的練習要領,就會在日常訓練中不自覺的展開練習。因此得出,“球性練習”具有激發和刺激學生足球技能學習積極性的作用,能夠培養球員克服心理障礙,提升自信心[2]。
“球性練習”的最終訓練效果是加強腳對球的控制力,如通過停、扣、伸、翻、轉、踩等動作要領,根據女大學生的心理及興趣愛好,編排以下“球性練習”組合訓練方案。
對墻踢地滾球,反彈球停練習。選擇寬敞墻面,首先定位,距離墻面3m左右,均勻力度踢地滾球,然后接著停反彈球,這樣反復練習,通過不斷的踢球、停球,建立“球感”。
行進過程中腳推、撥、扣球練習。開始時,原地練習:左右腳不停來回撥球,然后慢慢的在行進的過程中左右腳來回推球練習;原地單腳外側撥球,接著內腳背扣球練習,再過渡到行進中練習。
原地進行拉、挑、停或者兩人一組進行拉、挑、停球訓練。將球向后方拉并挑球,然后將跳起的球停在腳面上,左右腳交替練習;還可以兩人一組,相距2~4m,相互挑球、停球練習。
傳統的足球教學或者訓練模式,注重對于腳法的練習,例如教會一種腳法后,再教另外一種腳法,這種足球訓練模式較為枯燥,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積極性不足,導致日常訓練效果不佳。因此,提出了“球性練習”訓練模式,其能夠在針對性且較為簡單的教學模式中,融合新穎別致的形式,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運球教學中,可以利用腳的部位,分成正腳背運球和外腳背運球兩種,針對于初學女大學生,將腳抬起,用腳背的上面或者外側輕輕的推撥球,并在行進的過程中,能夠保證球的速度和方向呈現均勻、一致性,在運動的過程中,球的慢行運行能夠達到學生的運球學習目的,同時能夠提升女大學生學習足球的積極性。足球的控球技術類型較多,主要可以分為傳、接、運、頂等技術,且大多數的運球動作都使用左右腳的內側,因此通過“球性練習”來提升腳外側的控球能力,能夠提升球員的運動能力。
女足訓練內容及模式向“男子化”靠攏是現代足球發展環境下的必然趨勢,因此要學習和借鑒男子足球訓練中的先進技術經驗、技戰術的訓練內容等,還可以由男運動員當陪練,通過“混合比賽”的模式,發展和培養女足運動員的耐力及強度。
在射門之前的接球和控球技術至關重要,如何通過接球控球將球停在合適的位置,會直接的影響到進球與否。在比賽過程中,射門失誤或者未進球,并不是射門技術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停球和控球技術不到位引起的,角度、停球的距離或者高度不合適,導致射門機會大大減少。其次,接控球技術對于突破成功率也具有較大的影響[3]。接控球技術對于運球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運球突破的過程中,首先要將球控制好,將球接好,這樣才能夠為突破運球提供有利的空間。對于前鋒隊員來說,突破上基本的比賽技戰術之一,因此了解好對方防守球員的位置,選擇合適的控球方式,是實施突破過程的重點。
在技戰術的發揮上,控球技術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足球比賽環節中,控球能力、體能等都是為技戰術的發揮服務的。從進攻戰術的布置上來看,運球、傳球、射門技術等,都需要借助熟練的控球技術掌控控球的節奏,加強進攻線上運球的質量等,在不斷的變換進攻模式的過程中,抓住對方防線的漏洞,會增加進球的機會,而熟練的控球技術,是攻破防守方放線的敲門磚。
比賽過程中的技能呈現是通過日常訓練體現出來的,學生要根據教師或者教練的指導,通過多次、循環、重復性的聯系,建立練習的反射性,這樣才能夠在熟悉“球性”的基礎上,高效提升足球技能、優化足球訓練的方法[4]。
1.將“球性練習”貫穿到整個女足訓練中。“控、傳、帶”是足球比賽中的基本技能,基本的技術動作正體現出一個運動員的“球感”如何,而“球性”不是實際物體,需要通過觀察運動形式及運球、控球的流暢度,來提升主要的技術動作,進而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
2.利用“球性練習”強化常用的足球技術與技能。針對高校女足運動員來說,球性練習是較多的傳接球控制技術之一,其在運球過程中,相關的運球能力及技術相對統一,在技術的比賽環節,運球技術是基本,也正體現出了傳接球技術的“球性”。在傳接球的練習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由2-3個人進行傳球練習,進而過渡到多人傳球;同時也可以開展長距離傳球練習,球從空中降落后的停球練習,是對運動員“球性”檢驗的重要方法。在聯系的過程中,可以由2個人限定距離進行傳接球訓練,逐步的演練到在跑動中,不限距離的傳接球訓練。
3.開展“球性練習”效果遠遠大于單一的教學模式。“球性練習”并不是單一的技術訓練過程,其需要通過掌握必要的訓練內容,提高身體各個部位靜止或者運動過程中對于球的感覺,其需要學生對于來球或者出球的方向、力度的目標進行衡量,進而合理的判斷出球的位置,并能夠為后續的擺脫、突破等技術動作的開展提供了空間與發揮的余地[5]。
“球性練習”要與基礎動作相結合。對于高校女足訓練及教學來說,掌握基本的足球技術是“球性練習”的基本條件,例如停球技術不過關,或者技術的熟練程度不足,難以培養良好的“球感”,只有通過反復的足球技能相關動作的使用,才能夠逐步的增加“球感”,進而優化“球性練習”。
加強即時“球性練習”反饋。“球性練習”是一種運動的高級反射,根據來球、傳球等準確的判斷出相關刺激信號,即時的進行信息反饋,才能夠結合“球感”的練習程度,選擇控球部位,進而使得球的運行軌跡及最終的運動效果取得良好效果[6]。
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以停球為例,在停球部位的訓練選擇上,對于各部位的控球能力的訓練應由簡單到復雜,構建循序漸進的“球性練習”訓練方案,同時適當的根據學生的訓練效果,改變訓練方式等。
綜上所述,足球訓練貴在得法,在高校女足訓練中,球感的訓練至關重要,也是關乎球員“球性練習”的重要內容。因此,針對高校女足訓練,“球性練習”至關重要,其訓練模式及價值所在也成為當前相關領域研究學者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