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常秀峰,一位目不識丁的農村老人,晚年偶然作畫,受人喜愛,被稱為“梵高奶奶”,作品被名人收藏。8月1日,“梵高奶奶”去世,享年83歲。她的兒子江華說,母親用筆描繪了這個消失的村莊的碎片,“她的畫,是她的私人生活史”,寄托了她的鄉思。
常秀峰生于河南方城縣農村,自幼吃苦。2003年,常秀峰離開村子,第一次來到廣州生活。在廣州,她大部分時間都在照顧小孫女。因為要告訴小孫女山楂樹長什么樣,她拿起了小孫女的蠟筆,從此與畫結緣。
常秀峰畫畫的方法是“長啥樣,就畫啥樣”。筆法毫不講究,什么材料都敢用,蠟筆、彩色鉛筆、油畫棒等,一畫就畫一周甚至數月。
畫中多是對住了一輩子的農村的回憶,包括村里的風景、村民的起居勞作。她畫家里的老屋、畫秋天麥田的收割、畫自己以前帶知青學插秧的場景,畫法拙樸。
她的筆觸濃烈,很少出現黑色筆觸。秋天的樹葉黃澄澄、樹上的花紅彤彤、葉子綠油油,南瓜是飽滿的黃色,草莓是鮮艷的紅色……
2006年,江華將畫傳到博客上,迅速紅遍網絡,常秀峰被稱為“梵高奶奶”。多家媒體相繼進行報道,還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并義賣,她的作品被馬英九、世界著名攝影師斯魯本等人收藏。
畫家陳丹青曾評,畫中有“質樸的震撼和心靈純凈的體現”。斯魯本說:“‘梵高奶奶和我一樣,不是用機器和筆展示藝術,是用心。”畫展展出時有人評價,“看到的是孤獨、鄉愁”。
2009年,《梵高奶奶的世界》畫冊出版,畫冊里都是關于家鄉的畫,拿到書時,常秀峰說眼睛有點酸。
多維解讀
角度一:“梵高奶奶”用畫留下鄉愁
這位農村的普通老太從未上過學,年過古稀才拿起畫筆。許多都市人深深愛上了她筆下的向日葵、山楂樹和鄉村田野,她的畫風頗有“后印象派”風韻,被人稱為“梵高奶奶”。“梵高奶奶”之所以把畫留下來,是給兒孫后代看的,希望他們不忘以前農村的苦日子。“梵高奶奶”走了,但她的畫里卻留住了鄉愁。
角度二:“梵高奶奶”用畫溫暖人們
“梵高奶奶”用樸實畫筆勾勒、涂繪出的鄉村風貌,給無數人帶去了溫暖與質樸的感動。她的畫自成一格,樸素中帶著稚氣,自然中透著清新。她的畫淳樸、清新、簡單,在她的畫里,人們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樸質與明亮,可以體驗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親近,體驗生命的平和與喜悅。她的畫里總是充滿著陽光、希望和熱愛,溫暖著人們。
角度三:無欲則剛,大器晚成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梵高奶奶”七十歲開始畫畫,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增進祖孫感情,為一解思鄉之愁。如此高齡又有這樣的成就,可謂大器晚成。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享有世界聲譽的摩西奶奶,她76歲開始作畫,80歲舉辦個展,100歲啟蒙了渡邊淳一。姜淑梅奶奶60歲學寫字,75歲學寫作,從文盲成長為作家。這些大器晚成的勵志傳奇人物令人驚嘆。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年代,“梵高奶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大器晚成,是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角度四:自然本真,勿忘根本
農村老太常秀峰,七十歲始學畫,目不識丁,竟成了畫家。她的畫有一種靈氣,那是藝術家的靈氣;有一種活氣,那是根植民間的活氣;有一種大氣,那是超越繪畫藝術的大氣。她筆下的向日葵有陽光愛撫,有土地滋養,有水滋潤。她那溫暖的畫風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讓城市打拼者感受到溫暖和自然的力量。她以不經意間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動著眾多生活在浮華之中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