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宣亞
“梵高奶奶”常秀峰去世了。她的畫作曾經風靡一時,她用樸實畫筆勾勒、涂繪出的鄉村風貌,給無數人帶去了溫暖與質樸的感動。
“梵高奶奶”從未上過學,但從70多歲開始作畫的她,卻展現了驚人的繪畫天賦。因為她用蠟筆和水彩筆作畫,畫風又頗有“印象派”風韻,因此被人稱為“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出生于河南方城縣一個名叫楊家莊村的小村子。生于斯,長于斯,也將長眠于斯。
因為要照看小孫女,她便常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回憶她在鄉村的生活。她想要描述山楂樹的樣子,卻匱于言辭。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拿起了蠟筆,將山楂樹畫了出來,小孫女立刻明白了。之后常秀峰一發不可收拾,她開始用畫筆傾注自己對家鄉濃濃的思念與深摯的愛,而畫筆也解鎖了她非凡的繪畫天賦。
有趣的是,她雖然被稱為“中國農村的梵高”,卻始終困惑于“梵高奶奶”這個稱呼,覺得別扭,甚至覺得梵高的向日葵不伸展、畫得苦,他本人一定過得不開心。而她畫的向日葵長在土地里向著陽光,“有土地養著它,有水滋潤著它,就像我畫它的心情一樣,很幸福”。
簡單、純真、質樸、快樂,在她的畫面前,這種感覺確實讓觀者油然而生。她的畫里,都是中國最普通的田園風貌,瓦屋、田埂、麥田、小徑、蘋果樹、向日葵……這些最簡單的風物,給了人最直接的感動。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梵高奶奶”和家人住在一起,而揮之不去的思鄉之情,促使她拿起了畫筆。她的成名,既是偶然,又非偶然。
她在古稀之年拿起畫筆,本是罕見。加上她又并無學歷,也無任何畫畫的技巧與訓練,作起畫來自然天成、一派率真之氣,讓人能感受到妙筆本天成的自然。
而無數的人被觸動,除卻“梵高奶奶”天然、質樸、率性的畫風讓人感到溫暖親切外,更因為這些畫作勾起了都市“離鄉客”們濃濃的鄉愁。
“梵高奶奶”的經歷,是中國社會大變遷一道極為細小的縮影。兒子從農村奮斗到了大城市,并在城里扎根立足。她也隨孩子離開了生活一輩子的故鄉,成了“老漂族”。相似的命運,呈現在太多人身上。這當然不限于那些隨子女入城的老人。那些出身于鄉村、在鋼筋水泥鑄造的高樓之間穿梭打拼的異鄉人,都能從“梵高奶奶”質樸的思鄉之作中生出共鳴。
高樓孤高冷漠,不如自家的老房子溫暖可親。高樓也是城市的象征與代表,這里面生活著的多是為生存奮斗掙扎的“漂一族”。在這些城市“漂一族”心里,每個人或許都有一間溫暖可親的老房子,在等著他們回家。
為我們把“老房子”畫出來的“梵高奶奶”離開了,但她筆下那生動自然而又樸實深情的濃濃“鄉愁”,卻永遠留在了人世間。
(摘自《新京報》2019年8月2日)
青年觀點
★曹新林:老太太的畫屬于原生態,沒接受過一天正規訓練就能畫出這樣的作品,老太太真的很有靈氣,繪畫天分很高。
★董賀:“梵高奶奶”畫作中有很多鄉土元素,喚起了很多人的鄉愁。
★劉世超:“梵高奶奶”留給子女的,是一種精氣神,一種方向、視野。
★方菊:人老心不老,精神不老,老太太畫畫對如今很多退休在家的老人是一種啟發。
★化建國:表達內心的真實就是藝術家,梵高奶奶是很純粹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