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華
(山東省萊西市院上鎮中心中學 山東 萊西 266609)
傳統政治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死記硬背,認為只有記住書中內容就能取得好成績。這種教學理念亟待改革。自主學習能力是指教學過程中真正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實現學生自主地探索知識。在教育實踐上,情境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意義重大。課堂情境教學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并且有助于啟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情境創設要貼近實際生活,符合學生身心特點,要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政治作為理論知識較多的學科,大量文字知識點易使學生產生倦怠心理,教師教學方式不當,授課教條化易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改善這一問題,教師必須采用多樣教學方法,構建七彩課堂。如在《我國的環境壓力》教學中,教師可羅列我國當下較為嚴峻的環境問題,讓學生聯想自己是西北極度缺水地區的中學生,無法像現在一樣可以自由地用水。通過這個情景讓學生感同身受。組織學生進行發言后教師根據創設情景進行總結,結合學生發言開展這一章節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充分自身感受中對課本內容提起興趣,進行自主聯想和探索。在《理想與使命》的教學中,教師可在教學中加入與學生互動的環節。借本單元主題向學生拋出問題:“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認為教師、警察、解放軍等職業的使命是什么?”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自由討論,聽取學生發言,總結后引導學生回到課本知識中,將課本的知識與學生回答相連接。這樣的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氛圍,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情境教學法要求學生模仿特定場景來說明和理解某個道理,給學生行為以啟發,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興趣。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例如,在講道德規范一節中,老師除了講解社會道德的含義、特點及內容等基礎知識以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聯系實際就“社會不文明現象”進行情境模擬,讓三四個同學上臺模擬一段特定的情境,讓其他同學指出情境模擬中不文明的現象,然后老師再結合情境講解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保護環境及愛護公物等社會道德內容,踐行社會道德規范,實現傳授知識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雙重功能,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對于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情境模擬教學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因為劇情設計、角色分工而參與到課堂的計劃、組織、領導和創新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3.1 生活情境再現。教學中將學生帶入生活,讓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生活、感受思想以及獲取知識,其教學效果遠比在課堂上的說教好得多。在講“實施可持續發展”一課時,帶領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水資源的珍貴,從而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深刻的認識。再如,講“造福人民的經濟制度”一課時,帶領學生參觀本地企業,讓學生對我國國有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有清晰、直觀認識,然后再給學生講解其含義、性質以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如此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就變得形象容易理解了。
3.2 圖片情境再現。圖片情境再現就是利用圖畫形式把課文內容形象化。學生對圖片、動畫等直觀性極強的素材有強烈的興趣。因此,老師要抓住學生的身心特點,借助圖片進行教學。比如,在講“財產所有權”一課時,老師可先用圖片的形式展現案例:圖片1:劉易陽一直幻想著自己買彩票能夠中獎;圖片2:劉易陽想要試一下運氣買了大樂透;圖片3:劉易陽買的大樂透中了100萬人民幣;圖片4:劉易陽去兌獎,但莊家不給錢。老師在學生看完這四幅圖片之后,對學生提出問題:劉易陽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向法院提出訴訟,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支持劉易陽的訴訟嗎?用圖片的方式向學生展現案例,學生不僅很感興趣,積極參與到問題討論中,同時還能夠在討論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3.3 角色情境表演。在政治教學中,經常用到的就是角色情境表演,通過角色扮演,學生真正走入角色,從而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體驗。例如,在講“人民當家做主的法治社會”一課時,結合我國實行的換屆選舉制度,讓學生分別扮演候選人和選舉人,從而加深學生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解。再如,講“探尋奇妙生命”一節時,老師讓學生扮演一位母親從開始懷孕到養大孩子,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深刻意識到父母把自己養大是多么辛苦,多么不易,從而增強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總之,情境教學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討論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及教學質量。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導人情境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以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要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就要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完成自主探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學習對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性,才會進行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