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萍
(云南省玉溪第九中學 云南 玉溪 653102)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日益深入,促使初中的教學目的也有了較大的轉變,從傳統的只關注成績到現在逐漸開始看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目前,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家長和教師還是更看重學生的成績,會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學生學習成績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選擇忽視,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思想還比較懵懂,各方對學生心理成長的忽視使學生出現了很多的心理疾病。主要針對在新時期初中心理健康教學策略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1.1 學校環境。我國的教育工作長期以來都是以成績作為出發點的,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之下,娛樂活動的時間被擠壓得很少,甚至好多學生根本沒有自由時間。學校追求的是升學率,教師追求的是成績,為了刺激學生的競爭心,很多教師會根據考試排名排座位,成績優異的學生有優先選擇座位的權利等,教師對優等生的偏愛,使得一些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心理出現了不平衡,為了反抗這種現狀,或者引起周圍學生的關注,他們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比如打架、逃課、頂撞教師等。
1.2 家庭環境。根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出現心理疾病的學生,他們的家庭氛圍都不是很融洽,家長的不良行為對學生造成耳濡目染的影響,或者父母經常吵架的,都會讓學生的心理出現問題。另外,有些單親家庭的學生經常受父母的打罵,容易產生厭世的情緒;有些會直接被送去和爺爺奶奶生活,他們的內心非常孤獨,性格比較內向,會出現自卑的心理,有些學生會形成自私自利、善妒的性格,不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1 要客觀、科學地判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對學生心理問題判別上,要堅持把科學的心理健康標準和客觀、科學的心理異常判別手段結合起來的原則。在這一原則下,要正確掌握中小學生的正常心理特點及發展變化規律,正確看待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例如,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不能簡單地視好動為問題,認為好動就是多動甚至多動癥。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這是發現、判別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前提。還有,必須慎重區分和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切忌亂貼標簽、亂發議論。有的教師輕率地指責學生是“弱智”、“變態”,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宜出現匆匆忙下結論,最好能請心理專家進行診斷。最后,還要防止在判別時出現以下幾種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礙視為嚴重心理障礙;把主要是心理障礙引起的問題,視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問題;把主要是教育不當造成的心理障礙,視為主要是學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會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把個性品質不良導致的心理障礙,視為智力因素導致的心理障礙;把心理障礙視為道德品質惡劣等。只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做出科學的判別,才能做到對癥下藥。
2.2 建立完善的心理教學模式。學校要認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在制訂教學方案的時候,應該把健康教育重視起來,落實到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這點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在班級管理中也要滲透心理教育。班主任要和心理教師積極溝通,及時了解本班學生的心理狀況,然后在日常教學中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心理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只依靠心理教育課程來完成。心理健康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拋棄舊的說教模式的教育方式,單一的教學方式和知識灌輸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會影響到教學效果,所以教師開始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交流的方式解決那些容易引發學生心理疾病的問題,比如對初中可以談戀愛嗎?學習認真努力但是成績還是不理想等學生比較困惑的問題進行逐一解答,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厲害關系進行分析,這樣可以有效疏導學生,避免學生產生不安和焦慮心理。
2.3 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教育活動。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對于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還要及時分析全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然后調整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內容,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師可以提供QQ號或微信號,讓學生添加,當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困惑時,可以隨時向教師進行咨詢,這樣保證了心理疏導的私密性,也能讓學生的心理問題找到解決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留言,或者以寫信的方式來咨詢,這樣就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有效降低心理疾病的發生率。
總而言之,初中生由于生理的變化以及學習的壓力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容易出現心理疾病,進而導致其價值觀和人生觀出現偏差。這就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過教師及家長的心理疏導,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心理導向作用,讓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得學生能夠樂觀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