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剛
(玉門市教育局教研室,甘肅 玉門 735200)
課后練習既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但千篇一律的作業模式抹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一定要“以人為本”,精心設計、合理布置課后練習,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形成綜合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求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非常好動,形式單一的紙筆作業難以吸引他們的興趣,單調的作業讓學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這就要求教師要豐富課后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從做多種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感覺到快樂,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在課后練習布置中,既要有口頭的、又要有書面的;既要有只需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又要有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既要有知識的識記、運用,又要有能力的訓練、培養。要多種形式合理組合,適當搭配。比如,讓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身邊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有關的事件及時記錄分析,一周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評價。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的布置一些調查研究型的課后練習。
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所以習題應盡可能地生動活潑,讓學生感到數學魅力無窮。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應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在練習設計中,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也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學生有意識地學,有意識地用,在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比如,記錄自己每天的開支,最后統計一個星期花了多少錢;或者數一數家里有多少件、多少種家用電器。通過這些與生活聯系緊密的課后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創造能力,而且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用數學方法來看待和研究周圍事物的意識,使數學與生活相貼近。
教師在設計練習時,練習的內容應該圍繞教材的需要進行設計,不能盲無目的地進行設計,更不能脫離教材進行設計。因為盲無目的地練習是無益的。同時,我們在練習設計中,要有針對性,即所有的練習設計都應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的設計要能抓住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薄弱之處下功夫。通常學生因理解含糊或容易疏忽,因相似因素的干擾而容易產生一些概念混淆,因此作業中出現錯誤須及時訂正,為克服思維定勢或防止思維定勢形成的地方要設計專項練習。學生接受和鞏固知識必須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的過程。練習的安排應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單項后綜合,先基本后變式,先嘗試后獨立,有坡度、有層次地進行,使學生練起來由低到高,拾級而上。練習一般要經過模仿,熟練和創造三個階段。首先是技能初步形成階段,進行基礎練習,以模仿性,再造性習題為主,讓學生做起來有樣可依。
教師在進行練習設計時,要避免作業布置的統一性與單調性,以免使學生陷入一種“鳥籠式”的培養境地。防止應在吃透教材的同時考慮到每個小學生的成績水平和知識基礎。在備課中,教師劃出作業中的必答題與選做題,以不同的記號標明,選做題不作統一要求。這樣就可以從數量上將定量性改為彈性型,難易上、數量上有了合理的的調控。讓學困生做基本題,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中等生做變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的題目;學有余力的學生再做些綜合性很強的題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將作業中的教師行為轉變為學生的行為,提倡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選擇作業的形式、內容、完成方式,讓學生自己留作業,體現作業中的層次性、自主性和選擇性。這樣,能力弱的學生吃得消,一般的學生吃得好,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每個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更多的成就感,從而加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