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杰
(山東省萊西市南墅鎮北墅完全小學 山東 萊西 266613)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和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要培養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語文素養,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無縫鏈接,重建語文教學生活。要將語文課程相關的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中,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激發他們作為生活主體參與生活活動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實現生活和學習合二為一,從而獲得有活力的語文知識,陶冶高尚情操,形成綜合的語文素養。
在語文與生活的處理上,要以學生為主體,抓住課文與生活的接觸點,用開放的視角,把觸角伸向主體和主體的大千世界,讓學生在對生活的理解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體會與升華。《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中寫到“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過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戰友。”有的學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嗎?怎么會只燒到邱少云而一旁“我”卻能安然無恙?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沸騰了!是啊,怎么會這樣呢?我沒有立即解釋,我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課外去查閱、思考、討論,然后在下一節課上進行交流。可別低估學生的能力,他們居然通過上網、向老人請教、跟同學合作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從地理到天文,從歷史到現實,從書本知識到生活經驗,有理有據,娓娓道來。且不說學習的結果如何,單從這一點從課堂走向生活的學習過程,就已經表明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增強。這無疑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出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無窮的活力!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學《匆匆》一文,時間的悄然流逝對于學生而言可謂熟視無睹,而這篇課文的文質兼美、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并不能從課堂的40分鐘得到如何深刻的體會,于是教者事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變換方式去觀察時間是如何地流逝的,從而加深理解層次,在課堂中輕而易舉了解“來的盡管來著,去的盡管去了,這來去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這樣的語句,更別說這句:“吃飯時,時間從飯碗旁邊流過;洗手時,時間從水盆邊流過……”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生活較遠,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根據課文開展心得交流會、辯論會,讓學生說一說,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升華對課文的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如教學《凡卡》后,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主題辯論會——凡卡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嗎?”圍繞辯題,正反兩方的同學各抒己見,辯論得不亦樂乎,在發展語言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認識到沙皇統治制度的黑暗,從而體會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少年兒童是多么的幸福。
專家指出“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在我們的教材體系中,有的文本內容卻是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難度,老師在教學時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形象、直觀地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喚起學生的生活回憶,激起學習興趣,學生身臨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也有一些老師善于對文本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如編排成課本劇演一演,就可以把語文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場景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在教學《葡萄溝》時,為了讓學生在研讀課文時能進一步體會維吾爾族老鄉的“熱情好客”,老師帶幾位學生扮演“客人”,請其余學生當老鄉。客人說:“我是來自浙江的客人,聽說你們這兒的葡萄很有名。”幾位“老鄉”說:“你好呀,歡迎,歡迎,快坐會兒,來嘗嘗我們這兒的葡萄吧!”(師做吃狀)師說:“哦!吃飽了,謝謝!”老鄉說:“再坐會兒吧!這兒還有葡萄帶些回去吃吧……”全班學生都趕著上來嘗葡萄,場面相當熱鬧。毫無疑問,學生結合了實際生活中“招呼客人”與一些課文的相關信息,進行處理,才有了這樣的表演。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的表演,其效果無疑會遠勝于教師抽象的講解,而使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應用。
綜上,只要我們建立起大語文觀,堅持“以世界為教材,以生活為課堂”,走近生活,立足文本;親臨生活,開放課堂;描繪生活,感悟生命,實現生活與語文的無痕對接、語文與生活的高度統一,將不再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就是它施展的場所,讓語文課堂少一點熱鬧多一點情趣,少一點花哨多一些效率,少一點說教多一些語文味,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都能得到培養和鍛煉,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