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月
(遼寧省盤山縣吳家學校小學部 貴州 盤山 124100)
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創設研究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究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探究學習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是很有幫助的。因此,自主探究倍受廣大教師的歡迎。那么,如何提升探究的實效性呢?本文試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認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內容,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有的教師盲目追求探究情境,導致探究內容游離于數學問題之外,探究課自然上不完。因此,教師必須用務實的眼光看待教學情境,簡化情境中的非數學因素,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加有的放矢,突出主題,較好地提升探究的實效性。
1.1 結合現實情形創設的探究情境,必須緊扣主題,防止探究情境中的無關因素喧賓奪主,干擾探究活動的進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不游離探究的主題。
1.2 探究情境不應只是反映現實的生活情境,還應包括直接反映數學問題的數學情境。直接從抽象的數學情境導入,使探究活動因有了更充裕的時空而充滿了數學味。
有的教師單純的認為“探究內容越多越好,凡事都喜歡讓學生進行探究”。正因為如此,導致探究的內容太多,如果每個知識點都要探究到位,必將會因探究費時而造成課上不完,自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探究的內容還是“精”些好。這要求教師要立足于課本,但不局限于課本,精心選擇一些適合學生探究的內容。
2.1 處理探究內容較多的教材時,不能被人為的、既定的教材或教案的課時劃分給“框”住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比較充分,為實現人人能探究提供了條件。所以,精選探究的內容是探究性學習得以成功的保證。
2.2 精心選擇添補課外資源,不得過分增補教學素材,否則易造成探究內容過分“膨脹”而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有的教師認為,既然讓學生探究學習,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就要越“放”越好,在探究過程中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更不需要接受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他們將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探究對立起來,談“講”色變,怕講,忌講,學生的探究游離于教師的指導而放任自流,課堂混亂,浪費了學習時間。事實上,小學生的探究只是教師指導下的“再創造”活動,這種探索活動少不了教師適當的“扶”。只有講究“扶”“放”結合,才能讓學生的探究過程曲中有直,突顯實效。
3.1 并非所有的知識點都有探究的價值,如一些人為規定的數學概念、法則、定義,沒有過分探究的必要。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數的讀寫法、數學符號的表示等等,可以在學生理解數學算理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這樣省去了不必要的放任探究,使探究活動變得“直”而省時。
3.2 教師要變旁觀者為引導者,當學生的探究處于困境時,應適地指點迷津,讓學生達到目標。
教師在積極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同時,應給他們留出足夠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時間和空間,真正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為了使學生有比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應努力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如何解決問題。多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等,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尋找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不同于成人。在探究學習中,許多教師往往只注意探究的內容,而忽略了數學探究方式的選擇和優化,簡單地采用成人的抽象說教或復雜演繹方式,造成學生的探究活動或徘徊不前,或膚淺粗糙,束縛了探究學習的開展。
5.1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孩子的智慧生長在手指尖上。”針對這一特點,要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例如要解決:“把一張紙連續對折四次后裁開,一共分成了幾張小紙?”這一問題,如果僅局限于教師說教,學生的體驗不深。若讓學生親自動手折一折,則能在操作中主動探究,這樣既加深了理解,又省時實效。
5.2 不同的學生對同一數學問題有著不同的認識與理解,他們的數學建構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要防止用同一模式強行指引學生的探究方向,束縛學生的思維。探究性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結合數學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辨證、冷靜的眼光審視探究性教學,改進探究性教學,才能有效提升探究的實效性,使探究因實效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