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金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博豪中學 江西 尋烏 342200)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在教學方面必須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以致用,這也就是所謂的“生活化教學”。
傳統小學數學課程安排分為四個步驟:新知識傳授、實踐活動、復習舊知識、練習新知識。學生完全在與一堆數字和概念打交道,學習方式單調枯燥,課堂氛圍緊張,有的學生時常會產生“學這些數學對我又有什么用”的厭學心理。老師在教學課程中不甚注意教學形式,只求結果,不看過程,偏離了教學初衷。這種單向被動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的教學需求,經濟社會下的學生評判標準不再局限于分數的高低,老師也可扔掉黑板、粉筆、教科書三大件,打破門檻,注重學生興趣的研發,讓學生在數學游戲中學到新的知識,使小學數學更加通俗易懂,為小學數學的教學發展做出貢獻。例如在“三角形的特定性”一課中,拋開課本,讓學生動手做三角型框架,親自拉伸,看發生了哪些變化。通過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尋找答案,不講自明,使學生獲取知識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根據生活場景,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再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里,大大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不僅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勾起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強烈欲望。
例如:“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中,教學生2加3等于幾的問題。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豎起手指,跟著老師一個手指頭、一個手指頭的進行數數計算,能夠教會,但過一會兒就忘個精光。而生活化教學方式則會問學生2個蘋果和3個蘋果加起來有幾個蘋果,在學生的頭腦認知里,對“蘋果”這類事物有具體的認知,很容易說出答案是5個蘋果。將抽象數學問題化為實際問題,更能使學生理解加減的意義,激發學習興趣。
3.1 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成年人多數對學習環境力求安靜,而小學生則恰恰相反,他們喜歡在生動有趣的環境中,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學習、探究。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在當今社會不再適用的主要原因。傳統教學模式采用“三個一”的主要策略,即一本課本、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灌輸性”的教育模式,把學生當做錄音機,結果卻通常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應該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讓他負擔一份艱苦的任務”。所以,生活化教學應運而生,堅持以學生發展為首要任務,使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舉例:在“百分數”一課的學習中,可以先問問學生平時有多少壓歲錢,怎么才能保證這些錢不會丟掉,或者被自己亂花掉呢?肯定有學生回答“存到銀行去”,接下來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拋出計算壓歲錢年利息的數學問題。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心甘情愿的開始計算,自己的壓歲錢每年可以究竟可以“生出”多少小錢錢呢?
3.2 挖掘開發小學生的創新性。當下時代是創新的世界,而小學生作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接班人,更應該從小培養科學的創新精神。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應用中,能夠不斷調動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充分挖掘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并掌握新知識。
例如:在“圓周長”的教學中,準備好直徑不等的圓片,將學生自由結組,合力協作,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計算。深入探索周長與什么有關?與直徑又有怎樣的關系?在實踐中學習,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3.3 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偉大的教育家布魯納曾說:“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是刺激學習的最好方式”。教師從日常生活中尋找一些與數學相關的實際案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從中提取到有效的數學知識,進行分享交流,引起學生共鳴。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摒棄傳統教學過程的照本宣科,讓學習內容看得見、摸得著,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與探究。
例如:“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教學中,以校園花壇為實際教材,請學生設計新型花圃,不限形狀和面積,讓學生發散思維,主動投入到畫圖、演算中去,調用已有經驗找到最佳的設計方案。這樣,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際操作,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是以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而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讓數學知識走進日常生活,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