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進福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象通過演示“三棱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為今后的奮發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程下的新理念,各地的有效教學法,讓部分學校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井然有序,成效顯著,碩果累累。于是,部分學校去照搬照仿,如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教學模式、東廬的“講學案”、洋思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等課堂教學模式,本校的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索出的教學方法,行之有效,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但教師的個性特征不一樣,教學風格不同,教學方式不一樣,如果強迫教學千篇一律仿效,會適得其反。
比如,學生學習《二力平衡》,這節的知識,我采用實驗法教學,分成四個實驗來進行:實驗1,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實驗2,把兩根細繩的一端分別拴在木塊的掛鉤上,另一端各穿過羊眼圈后分別掛1個鉤碼。放手后,木塊由靜止開始運動、實驗3,將兩根細繩的一端分別拴在木塊掛鉤上,另一端各穿過羊眼圈后分別掛1個鉤碼.放手后,木塊由靜止發生轉動、實驗4,每個同學桌上有2個彈簧秤,一塊塑料板,板上有幾個洞.用兩個彈簧秤拉這塊塑料板,想一想怎樣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靜止不動?這實驗教法上采用邊提問,邊實驗,邊討論,邊總結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教學中結合一個個新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使學生領會提出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有序地進行觀察、分析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因此,為了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只有符合教師的實際,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才算是自己的物理教學課堂,也才能達到物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
物理是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學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一些物理現象設計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理解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例如,在教學“電流和電流表”時,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燈泡、導線、干電池等工具.將一個燈泡用導線和一節電池進行連接,小燈泡發出亮度;仍然用一個小燈泡,但是連接兩節電池,小燈泡意料之中的又亮了.我提出問題:你們發現這兩次燈泡亮度有什么不同嗎?為什么亮度會發生變化呢?學生回答:因為連接小燈泡的電池不一樣.我追問:為什么電池不一樣亮度就不同呢?在學生積極的思考中,我說出答案:燈泡中電流的大小不同決定了燈泡的亮度.這樣的實驗,引起了學生對電流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進一步探究電流的有關知識。
由此可見,注重實驗教學,是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必不可少的教學步驟.利用實驗的課堂導入,一方面能使學生迅速投入到學習中,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另一方面,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培養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發散思維。
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在新課標下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重視物理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偨佑|物理的學生來說,唯一的基礎材料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著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以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例如:地球時刻在自西向東自轉,并繞太陽公轉,為什么我們在地球上筆直向上跳時,地球轉動了,我們卻落在原來起跳的地方呢?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為什么溜冰時,你向前推墻壁,自己卻反而向后運動了?人劃船時,怎么是要向后劃水,船才會向前?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于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和規律,為進一步學習物理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