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蘭
(四川省德陽中學 四川 德陽 618000)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名和利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使學生快速、高校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由于多媒體的參與,是課堂教育信息的傳播形式有新的變化,作為教師,怎樣利用多媒體傳播教育信息,這就需要精心設計教學計劃,科學安排教學過程,即多媒體怎么使用,應用其解決什么問題,這是教學設計的關鍵。要想上好一堂課,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就必須認真設計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才能使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但有不少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恰當使用多媒體。近來,我聽了我校一位青年地理教師的教研課,就本節課中多媒體應用談談自己的思考。
教師的課件《櫻花之國——日本》制作十分精美,課件展示了日本東京的繁華,櫻花的爛漫,富士山的雄壯,誘人的生魚片、壽司團、各色小吃、甚至日本的汽車,日本的動漫形象,日本泡溫泉的猴子…多媒體課件中還插入了視頻內容、動畫、文字內容等。豐富多彩的畫面讓學生大開眼界,非常開心。教學內容的展開就象一部活色生香的影片一場一場地緊張翻過。同事的評價幾乎都肯定了該老師教學水平高,課件制作能力強。我翻閱了近處幾名同學的作業情況,卻是錯誤多多,而且是錯得莫名其妙!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和教學效果嗎?原以為隨著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迅速使用、推廣,對學生拓展知識面,豐富學習生活;對教師形象展示教材內容,深度挖掘教材內涵,深化課改內容、形式等等;多媒體應用絕對有“洪荒之力”之功效。所以我認為:成功駕馭多媒體教學課堂,必須有個“度”。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其中首要要求就是文化基礎。教材是教學的綱領、是教學的源泉、是知識的“文本”形式。例如《日本》的教材中有《日本地圖》,完全可以根據地圖引導學生找出日本的位置(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找出與日本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領土的組成,日本的首都等等大量的基本信息。教材中也有詳細的介紹,以及日本的經濟文化和形成原因。而我們許多教師使用多媒體手段后,一節課幾乎不翻教材,以屏幕為中心,不斷地玩“書搬家”“習題搬家”游戲,學生甚至不知道知識點在書上哪一頁!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要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又不唯文本才能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引導學生健康的自主發展,培養社會責任感,才能營造有效的學習課堂。
課堂是師生心靈交流的時空,課堂是教師誘發學生各種潛能的時空,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時空,這個時空的主角是“學生”。只有撥動學生心中的那根弦,他才會彈奏出美妙的樂章。“動起來”是我們衡量一個課堂“優”與“劣”的基本條件之一。比如對于《日本》導入的情境設計,我們完全可以提出問題:(1)談談你心中的日本。(2)找找生活中的日本產品。請學生組成討論小組暢所欲言。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也在學生的討論中獲取了日本的基本信息。而課堂的知識鞏固階段,可以不做大量的知識檢測題,完全可以設計一個開放式的話題:假如你是一個日本人,你現在在干什么?相信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能力培養將是另一番天地!然而許多的多媒體課堂做得最多的是“看大屏幕”,不斷地“看大屏幕”,讓“大屏幕”成了我們課堂的中心,而讓我們的主體失去了中心地位。這樣就出現我聽課后的感嘆:“這場”影片過后什么也沒有留下啊!學生該學的沒有學到,能做的也不會做了,出現許多莫名其妙的病癥。
作為教育網絡化最大的優勢就是教育資源共享。教師可以通過“教育網”,“教育研休網”,“教育資源網”等等多個平臺分享課件,教案,試卷,教學文章等。我們中間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拿來就用,真的合適嗎?平臺分享的教育資源有共性,也有它本身的特性,現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教材版本有許多不相同,拿來就能用上嗎?怎樣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呢?我們應該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知識現狀,詳細思考“舍取”,合理補充“配置”。例如《日本》這課需要增加圖片,我認為可增加《日本的地形圖》,教材中沒有,但該圖對于增加學生地理知識,提高地圖的識別分析能力是必要的。我們可以通過《日本的地形圖》認識日本的地形特點,結合緯度位置推斷日本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征。了解日本的城市,人口分布特點。了解日本水能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視角,提升地理學習能力。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是: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效率高,課堂緊張而節奏快。許多教研課上學生像極了機器人,舉手快,語速快,思維統一,直指要點,的確這是一個高效率的課堂。但有可能它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殺手”!由于課堂節奏太快,讓學生失去了“慢慢思考空間”,“犯錯反思的體驗”,也會因快速追求答案而漸漸失去探索過程的樂趣,失去學生能力培養的契機,失去技能的形成土壤。只有“留白的課堂”,“有余味的課堂”,才有利發散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潛能。比如《日本》這課,我建議并使用過的設計:假如你是一個日本人,你現在在干什么?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在吃壽司的;有說在東京逛街購物的;有說爬富士山的;有說看真人動漫的;有說和美女機器人聊天的……甚至有同學說在海洋捕撈鯨魚!完全實現了知識由書本到生活。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主體,融合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多媒體“能助學,能助教,能助研”的輔助優勢,才能聚焦關鍵知識點;才能創設有效教學方法;才能精準突破知識重難點;也才能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思想啟迪,品格塑造”;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社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