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霞
內容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適時、適量地導入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讓學生即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又學習用英語交流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一定的文化意識又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讓學生學會使用真實、地道的語言,已成為倍受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教育的必要性。
1.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得體性離不開社會文化知識。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兒童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在習得該民族的文化。所以,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由于語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但是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
2.文化意識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3.文化意識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
1.詞匯的文化內涵。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或社團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a格等的制約和影響.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 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
2.介紹和打招呼。“What's your name?”是很多英語學習者學會的第一句話,而且以后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據旅外的一些朋友說,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又如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3.贊美。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4.節日。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