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15世紀末,歐洲人掀起了開辟到達東方“新航路”的熱潮,其中,葡萄牙人走在了前列。1498年,葡萄牙首次航行到達印度,并在印度購買了大量香料,獲利頗豐。此后不久,葡萄牙就壟斷了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路。其他國家苦于沒有發(fā)達的航海業(yè),只能干瞪眼。直到16世紀末,荷蘭爆發(fā)革命,從西班牙的控制下解脫出來,國勢開始強盛。他們迫不及待地組織荷蘭東印度公司前往亞洲開拓市場,走向和葡萄牙競爭的道路。從此,雙方矛盾不斷,終于在17世紀初徹底撕破臉,在亞洲很多地方兵戎相見。
1603年2月的一天,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人在新加坡東部海岸發(fā)現(xiàn)了葡萄牙商船“圣卡特里娜號”,上面載滿了各種商品,有來自印度的香料、來自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荷蘭人當即決定干一票大的,以報復(fù)葡萄牙人之前的壟斷行為。這場戰(zhàn)斗打得十分激烈,最后,葡萄牙人扛不住了,宣布投降。于是,荷蘭人高高興興地把“圣卡特里娜號”以及上面裝載的貨物全部運回了阿姆斯特丹。據(jù)說,這批貨物賣得的巨款比當時荷蘭每年的財政收入還要多。
葡萄牙人不甘示弱,企圖通過外交手段追討回自己的貨物,最起碼,要讓全世界知道荷蘭人干的缺德事。荷蘭人得知后坐不住了,畢竟這筆錢來路不正,他們覺得,必須找人來給自己正名,把這筆錢“洗白”,以免被全世界“誤會”。找誰來跟葡萄牙人理論呢?他們最終選擇了當時只有20歲的荷蘭大學(xué)者胡果·格勞秀斯。
格勞秀斯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馬上接了這個任務(wù)。于公,這件事有關(guān)荷蘭的名譽及以后的發(fā)展,于私,當時領(lǐng)著荷蘭人去搶葡萄牙商船的頭領(lǐng)是格勞秀斯的一個親戚。于是,格勞秀斯開始引經(jīng)據(jù)典,洋洋灑灑地寫起了辯護詞。他實在太有才了,鉚足了勁兒寫,結(jié)果收不住了,竟然寫了15章。格勞秀斯見狀,干脆把這些辯護詞整理下,出版了一本書《論捕獲法》。
當然,在辯護詞里,格勞秀斯不能明目張膽地替自家親戚的海盜行為辯護,而是繞著彎兒說。他的辯護詞大意是,首先,葡萄牙人太不仗義了,你們憑什么壟斷商路,打壓其他國家的商隊呢?其次,你們針對我們荷蘭船隊可干了不少壞事!所以,我家親戚為的是追求海上的正義,根本不是你們說的海盜行為!最后,他提出一個響亮的觀點:“海洋那么寬廣博大,資源豐富,任哪一國都是無法控制的,因此,海洋應(yīng)該屬于全人類,所有國家都應(yīng)當享有在海上航行的自由!”葡萄牙人雖然覺得委屈,也沒什么好說的,畢竟自己之前的行為也不光彩,只好自認倒霉:“好個小伙子,愣是把海盜行為說得這么高大上,我們不扶墻,就服你!”
格勞秀斯還是覺得不過癮,又把辯護詞中最關(guān)鍵的部分抽出來,出了一本書《海洋自由論》,其核心觀點后來被學(xué)者們概括為“公海自由”,這個觀點成了公認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在此基礎(chǔ)上,后人逐漸建立起了國際法的整個體系。格勞秀斯誤打誤撞,為現(xiàn)代國際法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礎(chǔ),也算大功一件。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