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玲


【摘 要】目的:對于結石對膽囊粘膜病理損害和膽囊癌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方法: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對所選2015年3月到2018年12月100例膽囊結石和10例合并結石的膽囊癌患者標本開展對照研究。結果:膽結石所導致的膽囊粘膜典型增生發病幾率在75.0%,非典型增生發病幾率在20.0%,膽囊癌發病幾率在5.0%;產生粘膜腸上皮化生出現幾率在38.0%;單純增生、非典型增生以及膽囊癌細胞中的Agnor蛋白和DNA含量水平不斷升高。結論:膽囊結石能夠導致不同程度粘膜損傷,粘膜非典型增生屬于膽囊癌癌前病變。
【關鍵詞】結石;膽囊粘膜;病理損害;膽囊癌
【中圖分類號】R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2
膽囊癌屬于人體膽道系統中十分多見的一類惡性腫瘤,關于膽囊癌疾病的惡性程度比較高,預后效果不佳,所以臨床對于膽囊癌前病變開展研究具有非常關鍵的臨床價值[1]。原發性膽囊癌通常合并膽囊結石,臨床中對于膽囊結石所導致的粘膜病理損害和疾病發展期間細胞DNA和核仁形成體區嗜銀蛋白含量開展檢測,掌握膽囊結石對于膽囊粘膜所產生的損害和在膽囊癌疾病發病期間的具體位置[2]。本文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對所選100例膽囊結石和10例合并結石的膽囊癌患者標本開展對照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到2018年12月擇期膽石癥和合并結石的膽囊癌手術切除膽囊標本100例施行分析,其中包含膽囊癌患者10例,所選10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45.66±2.31歲。
1.2 方法 施行石蠟包埋切片,為其提供蘇木素-伊紅染色、Feulgrn-Agnor結合染色以及粘液愛先蘭AB染色[3]。
1.3 評價標準 通過圖像分析儀隨機檢測50個細胞開展DNA和Agnor蛋白含量檢測[4]。
1.4 統計學計算 采用SPSSl9.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性顯著。
2 結果
膽囊結石所導致的粘膜上皮增生和癌變情況:膽結石所導致的膽囊粘膜典型增生發病幾率在75.0%,非典型增生發病幾率在20.0%,膽囊癌發病幾率在5.0%;各種類型增生表現為彌漫性以及局灶性表現,但是大部分屬于局灶性,不但存在單純增生,其余病變通常表現為2中或以上并存現象。
膽囊結石所導致的膽囊粘膜細胞腸上皮化生情況:通過AB粘液染色顯示,酸性粘液染色表現為藍色,出現在粘膜上皮細胞和癌細胞漿中,分布和各類型增生出現位置相同,產生粘膜腸上皮化生出現幾率在38.0%;膽囊結石引發粘膜損害和年齡之間的關聯:選取50歲作為界限,腸上皮化生出現幾率和異型性增生幾率見表1;關于DNA含量以及Agnor蛋白含量的檢測結果:通過Feulgrn-Agnor結合染色可見,細胞核DNA表現為棕黃色,內部存在Agnor棕黑色顆粒,細胞核具有不同大小,形態各異;DNA含量和Agnor蛋白含量詳見表2,除去單純增生和輕度非典型增生顆粒計數不存在明顯差異,剩余各自之間具有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見,膽石癥病人粘膜損傷和結石刺激時間相關,50歲以上膽囊結石病人產生膽囊癌的風險升高,膽囊粘膜上皮細胞從增生到癌變的發展期間,DNA倍體和非整倍體含量與Agnor蛋白不斷升高,同時明顯高于其余消化道癌和癌前病變,和膽囊癌臨床高度惡性行為一致,根據分子水平可見,膽囊粘膜倘若出現癌變,惡性程度能夠馬上升高[5]。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能夠導致不同程度粘膜損傷,粘膜非典型增生屬于膽囊癌癌前病變。
參考文獻
鐘星,陳自謙,張俊祥,等.256層螺旋 CT三期增強掃描在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 雜志,2013,11(5):44-46.
史鳳霞.MSCT對黃色肉芽腫性 膽囊炎的診斷價值(6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中國CT和MRI雜 志,2013,11(6):62-65.
朱玉春,王建良,周偉,等.螺旋計算機 斷層掃描對鑒別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和厚壁型膽囊癌的價值[J].中華消化雜志,2012,32(8):514-518.
林國福,程莎莎,梁健,等.CT和MRI對 中晚期膽囊癌周圍臟器侵襲和轉移的診斷價值[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9(5):562-564.
郎寧,劉劍羽,王永進,等.多排螺 旋CT鑒別診斷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和膽囊癌[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2):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