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征 劉金周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車與財稅政策研究室,天津 300300)
主題詞:氫燃料電池汽車 加氫站 氫能 產業政策 補貼
我國高度重視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初步形成了涵蓋宏觀綜合、行業管理、財稅優惠、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政策體系。2019年,推動加氫等設施建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在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中也明確了加氫等設施建設的分工。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投資熱度持續高漲,技術創新取得一定進展,產業鏈也初步建立,但產業也面臨著產品成本高、加氫站不足、氫氣價格貴等問題,政策有待持續完善。目前,各地方也在積極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搶占燃料電池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
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目前我國已有三十多個省市發布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政策,以指導并推動當地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表1)。其中,上海于2017年9月發布《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明確到2030年,形成以上海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和價值鏈輻射全國,帶動未來社會能源和動力轉型。佛山市于2018年11月出臺《佛山市氫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年)》,明確到2020年氫能源產品推廣應用累計超過5 500套,加氫站達到28座,到2025年累計超過11 000套,加氫站達到43座,到2030年累計約30 000套,加氫站達到57座。
目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企業數量已超過300家,初步建立了涵蓋制氫、儲氫、加氫、燃料電池、關鍵部件、整車的產業鏈體系雛形,并已形成京津冀、華東、華南、華中、華北、東北、西北等七大產業集群(表2)。

表1 主要省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政策

表2 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主要產業集群情況
目前,地方優先在公交、貨運等商用車領域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汽車,并積極推動本地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開發與示范。
截至2019年6月底,我國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 614 輛(表3),其中,廣東省、上海市、江蘇省、北京市已分別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1 366、949、299、191輛。同時,各城市還積極布局加氫站建設,目前已建成加氫站達35座,如北京永豐加氫站、上海安亭加氫站等均已建成并投入運營。另外,根據各城市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共將建成加氫站超過120座,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過15 000輛。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技術水平逐漸提升,產業鏈規模也逐年擴大,但仍面臨著加氫站審批難、建設速度慢,以及氫氣成本較高等突出的問題,這極大地阻礙了地方進一步擴大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規模。

表3 主要省市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及加氫站建設情況
一是關鍵零部件產業化能力薄弱。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雖初具規模,但缺乏產學研的有效溝通和轉換,導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比較薄弱,工程化能力明顯不足,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整車集成及耐久性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大部分核心部件仍然依賴進口[1]。
二是氫燃料電池汽車使用成本較高。目前國內氫燃料電池堆成本約7 000~10 000元/kW,系統成本約15 000~20 000元/kW,這也使得整車購置成本較高,地方財政難以支撐大規模推廣應用。同時,氫氣運輸成本較高,且尚未形成經濟性較好且可持續的氫氣制備方式,使得氫氣價格較高,相比燃油成本不具優勢,在產業發展初期仍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2]。
三是氫能管理體系尚未明確。目前,我國市政燃氣歸住建部主管,汽車燃油歸屬能源局主管,而氫氣是劃入危化品范疇或者作為工業氣體進行管理,如今氫氣作為車用能源使用,尚未明確由哪個部門主管,管理體系模糊不定,這為氫氣的制備、運輸以及加氫站建設帶來一定阻礙。
四是加氫站審批流程復雜。由于氫能管理體系未明確,加氫站建設缺乏統一的審批流程和規范,涉及土地、規劃方案、消防、特種設備等多方面資質審核,審批時間長且地方各行政部門難以對安全性進行評判。
國家層面并未出臺明確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頂層規劃和管理政策,各城市在探索產業發展模式時,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并給予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較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上海、佛山、如皋等先進城市,通過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及政策引導效應,統籌布局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孵化、產品示范應用的產業鏈環節,以推動產業快速發展。本文經過梳理先進城市的發展情況,形成了以下幾點經驗與思路。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較為領先的城市,不僅出臺了指引產業發展的頂層規劃,且針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配套政策也較為完備(表4)。比如上海出臺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政策已覆蓋產業發展規劃、核心技術攻關、財政補貼、加氫站建設等多方面。佛山也先后出臺實施了有關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規劃、推廣應用,以及加氫站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表4 上海及佛山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政策
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新興產業,其發展必將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其中,財政補貼的支持方式最為直接,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支持效果也十分明顯。以如皋為例,2018年10月,如皋出臺《如皋市扶持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對當地氫能產業發展給予力度較大的資金支持,共提出了十三個方面的扶持政策,比如鼓勵企業做大做強,企業當年應稅銷售與去年同期相比,每凈增1億元,可獎勵10萬元(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并鼓勵企業深化合作,整車企業、氫燃料電池企業采購使用本地配套企業產品,最高給予30萬元、20萬元獎勵。此外,如皋還對來此創新創業的氫能產業人才,通過“雉水英才”評審,給予最高1 000萬元資助,以支持企業引進氫能產業人才。得益與此,已有百應能源、南通澤禾、安思卓、神華集團、江蘇清能、上海瀚氫動力科技等燃料電池汽車零部件企業入駐如皋。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存在多方面挑戰,產品成本較高、氫能管理尚未明確、加氫站建設審批流程不明確等問題使得氫燃料電池汽車難以實現快速的推廣應用。采用“特事特辦”的方式,可以進一步提升效率,在產業發展初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2017年8月,佛山發布《關于建立佛山市氫能產業發展暨氫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建立佛山市氫能產業發展暨氫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組成人員包括市長、副市長在內的多部門領導,并明確以會議紀要形式明確會議議定事項,旨在提升工作的效率,對“特事”進行“特辦”。這種方式對于處在發展初期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以會議紀要的形式指定某一公交線路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應用,將大大提高推廣應用的效率,或對加氫站建設進行“特事特辦”,將能夠有效降低因審批流程復雜帶來的建設難等問題。
加氫站建設缺乏統一的審批流程和規范,且缺少明確的安全監管措施,若按照危化品相關項目進行審批,不僅涉及土地、規劃方案、消防、防雷裝置、特種設備等多方面的資質審核,各行政部門也難以在許可審批過程中進行資質的評判。在國家層面尚未出臺明確統一的管理思路時,有部分城市先行探索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規范。
上海、武漢經濟開發區等城市參照市政燃氣的管理經驗對加氫站的建設運營進行管理。上海發布《上海市汽車加氫站臨時經營許可暫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允許加氫服務企業可申請臨時燃氣經營許可證,并明確加氫站在經營許可的申請、受理、審查批準、證件核發等方面的相關要求。武漢經濟開發區出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加氫站審批及管理辦法》,指出加氫站項目將參照城鎮燃氣項目的相關安全要求進行審查,并有城管部門參照《城鎮燃氣管理條例》發放經營許可。
目前,國內主要城市均通過建設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園的方式,并搭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標準與檢測認證、推廣展示等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形成開放、協同、共享的創新創業產業生態系統。
比如上海推動建設有嘉定氫能產業園,依托嘉定固有的汽車產業資源,加大引入氫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集成及關鍵零部件企業、氫能產業配套企業,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集群,并依托產業園的集聚效應,建設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平臺、氫能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燃料電池汽車運營維保中心三大平臺,從而更好地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服務。佛山建立有“仙湖氫谷”產業園,并對口幫扶云浮建立氫能小鎮,通過產業園不僅能夠帶來產業資源集聚,還能夠促成企業間多方面合作,并打通技術研發、產品制造、檢測認證、推廣應用、示范體驗、公共服務、品牌宣傳等全產業鏈條,為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完善的產業發展環境。如皋建立有氫能小鎮,并對入駐小鎮的創業孵化項目,提供人員拎包入住、一站式服務,可有效吸引上、中、下游產業鏈企業及相關項目落地,以加強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項目集聚發展。
目前,有多數城市將氫能作為終極的綠色能源方案,通過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帶動打造形成大的氫能生態體系,從而實現氫能生態社會的遠期目標。
比如張家口依托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優勢,全面布局氫能產業,出臺優惠政策和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綠色通道,進一步落實“氫能張家口”方案,布局氫能生態的建設。佛山正在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成為顛覆性的創新性產業,并構造氫能生態、氫經濟社會,比如推動5G通訊技術與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協同發展,創新商業模式,家庭用氫市場等,這將帶動更多的產業發展需求。如皋將依托小鎮持續擴大氫能示范應用,如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及乘用車示范運營、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示范應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示范應用、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等,為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探索方向。
通過梳理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先進城市的思路,可分析得出值得借鑒的寶貴,為地方發展和培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提出以下幾個方面建議。
一是完善政策體系,給予配套支持措施。加快研究出臺覆蓋產業規劃、技術創新、產品購買、產品使用、加氫站建設與運營等全方位政策體系,并根據當地產業發展現狀與全球技術趨勢,給予技術創新研發支持,在推廣應用環節出臺配套支持政策,如明確先進技術指標,給予氫燃料電池汽車更高購置補貼支持,提供加氫費用減免等利好政策。另外,針對加氫站站內制氫、大規模氫供應、可再生能源制氫等示范應用,可研究制定相應支持措施[3]。
二是借鑒燃氣管理經驗,研究車用氫能管理規范。氫氣與市政燃氣具有類似的特點,涉及氣瓶的充裝、運輸以及氣體的加注等環節,當氫氣作為車用能源而非化學產品時,充分借鑒燃氣管理的經驗,明確氫氣制備、運輸,以及加氫站建設運營方面的管理規范。在此基礎上,還應進一步加強安全監管要求。
三是建設氫能產業園,加快產業資源集聚。產業鏈布局往往是各城市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時的重要任務,根據上海、佛山、如皋等先進城市的經驗,可通過建設氫能產業園、氫能小鎮,結合政策支持措施,來加快產業資源集聚與培育,打通氫能產業上、中、下游產業鏈,并積極搭建產業平臺,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積極性,更好地為當地氫能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服務。
四是打造氫能產業生態,實現跨領域協同發展。氫能具有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特點,是未來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在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時,可探索多元化氫能應用場景,推動氫能產業與燃料電池汽車、能源、供暖、旅游、農業、輪船、無人機、分布式發電等領域的協同發展,帶動實現打造氫能社會,實現更高的產業價值、社會價值[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