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
新常態環境下,行政事業單位的價值創造、社會服務效益與固定資產管理方面有直接關系,但是,固定資產核算不規范、財務工作處理不到位,對固定資產不能及時入賬及統計,直接影響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實用性。為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有效性及準確性,從信息化技術、管理職能以及制度流程等角度進行落實,以此實現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效果提升[1]。
根據財政部統一部署和安排,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會計制度在全國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全面實施。政府會計制度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過去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形成的,由政府會計主體控制的,預期能夠產生服務潛力或者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經濟資源。從這一概念看出,其范圍超出了以前資產關于占有和使用的界定,資產涵蓋范圍進一步擴大。而行政事業單位在以往的核算中,并沒有將其控制的所有資產都納入核算和監管范圍,如有的公共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資產等。基建項目專賬核算,未并入單位大賬管理,從而導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算計量不準確、不完整,“家底”不清。
行政事業單位在適應新常態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引入信息化技術,搭建資產信息平臺,以此實現資產管理的信息化[2]。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信息化平臺的應用,仍然存在數據遺漏、數據更新不及時的情況,無法給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在利用信息化平臺對資產進行管理時,只是以數據統計及匯總為主,缺少數據識別及數據分析功能,雖然提高了資產相關數據的安全性及統計效率,但是,針對資產信息平臺的管理及軟件更新等方面無法與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更新、資產信息管理保持同步,影響信息平臺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的有效利用率[3]。
行政事業單位在構建資產管理制度的過程中,針對資產的不同環節、不同階段及性質進行管理制度構建,以構建資產配置制度、清查制度、考核制度及監督制度為中心,但是,過于重視管理工作的安排及執行,所以,資產管理制度只是以走流程的方式落實,而且行政事業單位大多是以一人多職的方式影響管理制度的實施與應用。例如,行政事業單位構建資產配置制度,但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對資產存量情況、預算統計、配置標準等方面無法實現全面統計及分析,相關工作人員是利用財務軟件對資產進行核算,并沒有對資產的動態使用狀態、固定資產的價值變化等方面進行跟蹤統計,進而出現資源浪費或資產使用效率低的現象。
行政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管理的監管力度逐漸提升,但是,并沒有對資產預算、資產采購等環節進行監督檢查,而且資產購置過程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資金存在浪費的情況。在固定資產投入使用的過程中,并沒有對固定資產是否存在損壞情況、是否可以持續使用以及使用壽命等方面進行監管,相對降低了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使用生命周期不穩定,沒有從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結合的角度進行監督檢查,進而影響資產管理的實際價值。固定資產處理以及資產管理工作執行,缺少針對各環節的評估體系,無法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工作結果以及固定資產統計、管理效果等方面進行準確定位,進而影響固定資產管理質量,也影響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核算。
各行政事業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將貫徹政府會計制度作為當前一個時期的主要工作來抓。要在自己清理的基礎上,借助中介機構力量,清理核實和歸類統計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庫存物品、對外投資等,真正摸清家底,從而為準確計提折舊、攤銷費用、確定權益等提供基礎信息;要清理基本建設會計賬務,及時將已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轉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按規定及時辦理竣工基本建設項目財務決算手續,為將基本建設投資業務納入單位會計“大賬”做好準備;要明晰資產占有、使用和維護管理的責任主體,按規定將單位控制的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保障性住房以及單位受托管理的資產及時登記入賬,確保國有資產信息全面完整。
在新常態環境下,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引入信息化技術、網絡技術,這對行政事業單位體現社會服務價值、資產實現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構建針對固定資產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是利用信息化技術,對資產的預置、使用、維修保養、報廢處理等相關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分析,為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決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完善資產管理的信息化系統構建,以專業人才聘用及信息設備、信息平臺搭建為基礎,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需求,實現對資產的分類管理。例如,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價值、不同功能的設備進行分類統計,在細化資產相關數據指標的前提下,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資信息化技術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的應用,是以構建固定資產管理數據平臺的方式,對固定資產引入后的動態變化進行信息采集,在突出資產管理責任的前提下,強化資產的管理職責,以滿足新常態環境需求、單位發展需求為目標,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效果。新常態環境下的資產管理工作開展,是以固定資產的生命周期為依據,對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折損情況進行信息化管理,并對固定資產進行不定期的清查,以此提高資產信息平臺的有效利用價值。
資產管理制度實質化是針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配置、資產清查、資產內部控制等方面進行管理,進而實現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制度的全面化、細致化落實。資產配置需要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需求,對資產存量及配置標準進行統計,實現對資產配置、資產動態變化等方面的跟蹤化管理。在實現跟蹤化管理時,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對資產管理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避免舞弊行為的出現。各部門需要相互制約、相互合作、相互監督,形成資產管理的良性循環,保障資產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實。完善資產管理的績效考核制度,針對資產的內部使用、信息系統的運行情況以及資產職能落實情況進行指標化管理,將其納入到績效考核中,以此反映資產管理中各環節的工作狀況,以量化評分的方式,進行懲罰或獎勵。資產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根據固定資產的預置、使用、維修等流程進行細化,結合工作內容,明確資產管理工作標準、管理制度,例如,設備預置階段,需要明確設備價值、設備性價比、設備功能等信息,降低資金使用風險。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監督檢查及工作評估工作落實,對降低資產采購支出、避免資金浪費、相對延長相關設備使用壽命等方面有積極作用。一方面,在固定資產預置階段,針對固定設備的性價比、使用性能、價格等方面進行監督檢查,可以采取貨比三家的方式,對預置的合理性進行監管,避免資產預置過程中出現資金浪費的情況。另一方面,對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損壞情況、維修及養護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監督檢查,在明確評估指標的基礎上,提高監督檢查的有效性,確保資產管理工作在監督下落實。資產管理監督工作是圍繞固定資產預算、使用、維修及養護、報廢報備等不同階段進行監督檢查,提高監管工作的全面性。例如,對閑置的固定資產進行定期檢查,并根據固定資產的價值及需求,對固定資產處理過程進行監管,確保資產移交的規范性。針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需要完善監督檢查機制,以強化資產管理約束力的方式,實現資產管理的綜合效果提升。資產監督檢查是從紀檢、審計等角度,針對資產管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管理問題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并處理,規避以權謀私的情況出現,推動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轉型以及經濟新常態的下,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統計以及資產管理體系構建,需要從貫徹政府會計制度,管理監督、信息化技術應用等角度進行完善,以此實現資產配置、資產管理效果的提升。完善固定資產績效評價體系,利用評價指標對資產管理工作的開展進行評估,對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創新方面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