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 金璐
北方電子研究院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10100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和新戰略,迫切需要我們提煉出一整套與發展戰略相匹配、反映軍工企業與員工共同追求、保持企業活力、切合企業實際、具有自身特點的核心質量理念體系,引領企業實現新的跨越。如何結合軍工企業科研生產實際,不斷將軍工企業質量文化建設引向深入,建設適合企業自身管理特點、規模、經營條件、市場定位、科研生產模式、歷史傳統、發展戰略、具有環境適應性的質量文化,成為軍工企業管理者困惑和研究的問題。當前軍工企業處于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如何針對軍工企業客觀實際變化的需要持續提升質量保證能力,已成為當今軍工企業質量管理的重點。要想使軍工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對內不斷提高企業員工質量素養,對外樹立以質量為基礎的企業信譽和形象,建立軍工質量文化已成為現代軍工企業高層次、智慧型質量經營戰略。
軍工企業在社會發展的中,所帶來的印象就是質量過硬,打響了“軍工品質”的品牌效應[1]。同樣,這就要求軍工企業必須要有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保證裝備的質量水平,尤其是質量文化的建設,是保證軍工企業長期發展的基礎,以質量文化引領和促進質量管理。企業以過硬的生產質量充分發揮裝備的技術性能,提升裝備的實際使用能力,促進技術裝備的穩定發展。
國防研究投入在近年來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也充分表現出了國防裝備在國防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軍工企業擔負著國防裝備的生產任務,在生產上必須要以質量為根本,因此必須要建立企業質量文化,讓裝備生產質量與設計性能保持充分一致,縮短裝備的研究周期,減少研發投入,從源頭上節約國防資金的投入,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軍工企業生來就是以國防服務為靈魂,以裝備生產為目標的。國防的進步首先就是依靠軍事裝備的進步,而軍工企業質量文化建設的水平,是裝備使用可靠性的保證。只有帶著強烈的責任感、任命感,加強企業質量文化建設,提升質量管理體系實踐水平,使軍工企業成為裝備制造的堅強后盾,在國防裝備的生產中,以優異的質量為依托,打造新時期的“軍工品質”,為國防事業的發展打牢基礎[2]。
從1931年10月在江西蘇區興國縣官田村成立中央紅軍兵工廠算起,人民軍工至今已有87年歷史。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的“官田精神”,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黃崖洞精神”、解放戰爭時期的“吳運鐸精神”,建國以后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我國軍工企業須臾不可缺少的精氣神,有了這些文化精神作為“壓艙石”,軍工企業才能在偉大的革命征程中,更有底氣、有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國家戰略支柱型行業,軍工企業文化建設也必將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充實豐富企業文化內涵[3]。
調整的因素新中國成立以來,軍工企業歷經多次戰略調整。從“一五時期”的156項目開始,三線建設又持續了17年的西部軍工企業組建;改革開放以后,軍工企業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1998年3月,國家采用“大部制”管理模式,將原屬各部委管理的軍工企業組建成12家央企集團開展經營;2017年年初,黨中央成立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將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上升成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的每一次重大調整,必然會對軍工企業文化產生較大影響。
總之,軍工企業質量文化建設關系到企業的自身發展,也關系到國家國防事業的成敗,堅持質量過硬是每一個軍工人的現實追求,作為雷達生產企業,更要以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做好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眼睛”,積極弘揚企業的軍工質量文化情懷,樹立企業的工匠精神,從企業內部質量文化建設出發,竭盡全力為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貢獻微薄力量,讓軍工企業發展在新時代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