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陜西關中地區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現狀及阻滯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關中地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路徑,分別是以信息技術引導構建現代產業組織,以特色產業撬動現代農業園區升級,以龍頭企業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以產業政策規制驅動產業結構優化等相應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關中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3.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9-007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9.015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tard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nstruc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 Guanzhong area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which i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iting the upgrading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expand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with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promoting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rough industrial policy regul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modern agriculture; Guanzhong area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城鄉發展鴻溝增大、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農產品供給質量效益欠佳、糧食保障能力不足,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美麗鄉村建設任重道遠,農民適應市場經濟能力亟待提升、農業人力資源有效供給不充分的現實國情下作出的戰略判斷和政策調整,是著力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著力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統籌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升級改造,以此推進城鄉關系全面重塑和小康社會全面建成,這一戰略布局的全面推進,對于提升陜西關中地區“三農”問題發展質量和實現“三個陜西”(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建設目標極其重要。為此,探索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下阻滯陜西關中地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成因和推進路徑就顯得格外重要。
1 ?關中地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概況及其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1.1 ?關中地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概況
陜西關中地區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5市1區,總面積55 623 km2。截至2016年底,常住人口2 401.74萬人,農業人口占41.8%,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11 369元,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213.492萬hm2,年糧食總產量745.86萬t,年棉花產量3.26萬t,年油料產量15.85萬t,年蔬菜產量1 231.03萬t,年水果產量1 243.27萬t,主要水果品種有蘋果、柑橘、梨、葡萄、桃、大棗、杏、柿子、獼猴桃、石榴等,果園面積6.76萬hm2;林產品主要以核桃、板栗和花椒為主;該地區集中了全省26個糧食生產大縣,7個商品棉基地縣,9個烤煙主產縣,22個蘋果基地縣,7個梨基地縣,5個獼猴桃基地縣,農林牧漁業年總產值1 788.68億元;2016年農業現代化生產中農用機械總動力1 322.4萬kW,農用化肥年施用折純量173.07萬t,農用塑料薄膜年使用量2.8萬t,第一產業產值平均占比達到9.36%,其中咸陽市和渭南市第一產業產值占比最大,西安市第一產業產值占比最小;有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企業1 525家,電子商務年銷售額832.476 8億元[1]。截至2016年底,關中地區有1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級)和近1 500個不同類別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具規模。在陜西三大區域中,關中地區農業資源稟賦最佳,人力資源豐富、氣候環境宜人、水土資源充沛、交通可達性強、涉農科技領先、電子商務初具規模,現代園區數量眾多,現有的基底條件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關中地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 ?關中地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鄉村既是農業社會人們生活的棲息地,又是從事農業生產和經濟活動的地域空間。自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政府先后提出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等助推鄉村發展的政策措施,但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城市工業發展偏向政策的慣性制動有一個時滯過程,同時期望中城鎮化發展的涓滴效應反饋農村收效甚微,致使當下的鄉村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產業非農化、生態工業化、文化城市化、治理固態化等一系列問題不斷涌現。為此,鄉村振興就成為破解鄉村發展障礙的必然選擇,而產業興旺既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推進鄉村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通過構建鄉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農業生產鏈條、拓展農業生產功能、開發農業新動能、推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資源要素雙向流動、聚集農業發展的“人氣”“財氣”與“市氣”,進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民富裕增收、凈化鄉村文化氛圍、恢復鄉村“三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真正實現鄉村發展良性循環。
關中地區共有8 778個村,除西安市外,周邊市區不同程度存在比較突出的“鄉村病”,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不僅是實現關中地區鄉村振興的抓手,也是關中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新動力,更是“三個陜西”建設的必由之路。
2 ?鄉村振興戰略下關中地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現狀與問題
關中地區近年來受城市化發展偏向政策影響,城鎮極化效應凸顯,涉農資源要素受虹吸效應影響大幅度向城市集聚,農村人口老齡化和流失率劇增,農業產業空心化,農業生產兼業化等傾向十分突出,嚴重制約關中地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和鄉村振興,進而影響關中地區城鄉均衡發展。其主要問題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1 ?涉農資源經營管理分散,制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
關中地區鄉村在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城鎮化等系列發展戰略助推之下,“三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也逐步形成了比較突出的涉農資源分散管理、條塊經營,土地由農民經營,管理分散、規模較小;資金在金融機構,城市化虹吸效應嚴重;涉農技術和新作物品種在科研院所,難以對接田間地頭;農業電商企業在城鎮,供需供應鏈不完善;合作組織由鄉村精英掌控,利益普惠性不強;農產品市場和消費群體在城鎮,產銷信息銜接不暢。資源要素的分散經營管理模式,既強化了一般農民進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的壁壘,也鞏固了傳統的小農生產體系,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的“離心率”,阻滯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
2.2 ?農業產業園區輻射帶動性弱、難以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關中地區5市1區現有6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1 500余家各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其中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全國有名。現有農業產業園區普遍存在與普通農戶聯結不夠緊密、層次較低,與工商資本結合密切、排斥小規模農戶,產業化水平不高,科技支撐乏力,對農業功能拓展有限等問題,主要以休閑、觀光、采摘為主,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全程質量管理追溯體系不健全,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度較低,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合作組織和普通農戶在農業園區生產經營中難以形成合奏。關中現代農業園區在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一體化方面綜合示范效應不強,對區域農業現代化和產業體系化發展輻射帶動能力較弱。
2.3 ?農業產業發展不充分、產業鏈短促、體系化發展受限
關中地區自古就有“八百里秦川沃野豐饒、土地肥沃”的資源稟賦,農業受傳統耕種方式影響根深蒂固,主要功能是保障糧食供給,因而很難形成以農業初級產品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和網絡結構;單一功能且兼業化嚴重,致使農業有效的生產要素投入較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發展模式推進難度極大;農業產業內卷化現象嚴重,從業人員中的“掐尖”人物“離農率”極高,農業耕作的主力軍在智力、體力、經營管理能力等方面缺陷較大,對延伸、拉長、拓寬農業產業鏈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難。低端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很難推動農業產業鏈向兩端延伸,溝通和融合二、三產業,也難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并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
2.4 ?農業產業政策滯后,產業結構調整惰性依賴極為嚴重
產業政策屬于制度范疇,它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而對產業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和規制的各種政策總和。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和扶植弱勢產業、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補充市場缺位、提升產業競爭力等[2]。關中地區農業產業政策主要集中在鼓勵農業產業園區提升質量、農村土地流轉、農產品特色化種植、休閑農業功能拓展等方面,政策配置零散且缺乏系統性,最新的《陜西省農業現代化推進規劃》頒布于2017年12月,尚未正式見效。原有產業政策的制度慣性、傳統種養模式的零散性使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調整受到極強的剛性、黏性約束,沒有強有力的農業產業政策的支撐和引導,很難突破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的束縛。
關中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經營規模狹小,資源環境匹配欠佳,產業大而不強,產業鏈松散、結合不夠緊密,精深加工不夠,流通體系不暢,農產品供應結構性矛盾突出,農產品供給低端過剩和高端不足并存,這種現狀不僅難以形成合理的現代農業產業鏈,難以構建新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而且嚴重制約關中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3 ?鄉村振興戰略下關中地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推進路徑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同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3]。關中地區5市1區作為陜西省的核心地域,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協調發展方面更應該是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者,當前尤應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積極構建關中地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使關中地區農業現代化進一步成為助推經濟社會崛起的新引擎。為此,關中地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應該從以下路徑出發。
3.1 ?以信息技術引導構建現代產業組織,推進農業產業體系發展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表現為農產品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生產過程集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級支撐要素于一體的低能耗和低污染為特征,以現代產業組織為紐帶實現農業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功能的有效整合,同時貫通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協調發展[4],是農業發展的高端形式和整體素質以及競爭力顯著提升的標志。
受涉農資源經營管理分散、規模狹小、政出多門、難以形成產業發展的集聚作用等現狀的影響,關中地區必須以科學技術為引領,發展新型農業產業組織,以此帶動現代農業產業大體系的構建。第一,依托數字鄉村戰略、寬帶鄉村示范工程和移動網絡4G覆蓋工程,推動關中地區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水平,對區域農業資源實現重新組合。舒爾茨認為,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要引進新的現代生產要素,促使農業收入流來源價格降低,從而使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其實質是促使農業技術發生變化,以實現生產要素重組[5]。關中地區以楊凌農科城為基地,建立區域農業大數據中心,發展數字農業,充分利用物聯網與大數據平臺,結合“互聯網+”現代農業使區域農業各種資源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改變傳統農業經營中的資源分散、資金薄弱、信息閉塞、科技滯后、合作性差等現狀。第二,鼓勵各類農業主體參與組建新型現代產業組織,以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分享農業、眾籌農業為產業模式和平臺,引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各類主體和資源要素擁有者實現聯合發展,打破現有農業資源要素占有壁壘,擴大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全產業鏈建設,把農戶、農業合作組織、消費者、金融機構、電商、科研院所通過現代新型產業組織溝通起來,使各種涉農信息資源在新型產業組織之間無障礙暢通與共享,打破傳統農業產銷不銜接、供需不對稱等孤島現狀,破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的“離心率”。第三,運用現代產業組織理念,以科學技術為支撐,融合區域一二三產業,拓展農業現有功能,使休閑農業、田園觀光農業、民俗風情農業、采摘體驗農業類、民宿度假農業等成為農業產業新的增長極。統籌規劃、整合現有農業產業組織運轉模式,進一步拓展農業生產前向、后向和兩翼范圍,使農業現代化真正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
3.2 ?以特色產業撬動現代農業園區升級,重構傳統農業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的突出表現就是科學技術的介入使得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土地種植的分工日益多樣化,農產品種類愈加豐富,農業特色化、差異化種養成為一種常態。這既是農業產業特色發展、產業布局不斷調整、形成農業產業優勢集聚的主要原因,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重構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動因。
關中地區現有農業產業園區除6個國家級園區外,其余在農業產業帶動輻射能力、產業化水平、資本實力、聯結小農生產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難以形成帶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合力。為此,應以特色產業為重點,撬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優化,重構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第一,發展關中地區特色水果產業。結合現有蘋果、獼猴桃、櫻桃、柿子、酥梨果業發展現狀,實施蘋果產業北擴西進,持續提升陜西蘋果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維護好歐盟地理標志認證榮譽;實施獼猴桃產業東擴南移戰略,依托秦嶺北麓產業帶,打造秦巴山區獼猴桃產業板塊;在現有2 000多公頃的基礎上繼續擴大銅川大櫻桃種植面積,保護好銅川大櫻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護好蒲城縣中國酥梨之鄉榮譽,借助全縣16 667 hm2酥梨發展深加工和特色產業鏈;依托陜西自貿區發展使關中特色水果產業在不斷走向世界的同時構建較為完善的現代果業深加工產業鏈。第二,促進關中地區特色畜牧養殖業發展規模和標準化水平提升。結合關中地區特色畜牧養殖業發展現狀,力爭把關中建成全國一流的“雙奶源”基地和肉牛、肉羊生產基地,圍繞羊乳、牛乳產業打造500萬只存欄量和千億元產值的羊乳產業,建設好臨潼、藍田、涇陽、三原、武功、淳化、鳳翔、陳倉、千陽、隴縣等10個奶山羊基地,加強乳制品企業自控奶源基地建設,實施關中地區乳制品品牌戰略,利用互聯網加快營銷網絡建設,促進乳制品產業化經營。在關中地區實施千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鏈項目,加快建設300萬只奶山羊產業帶。持續抓好關中地區陳倉、麟游、鳳翔、岐山、宜君、永壽、彬縣、周至等8個肉牛基地縣建設,促使關中畜牧養殖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第三,優化糧食作物布局結構,提高產業聚集度。八百里秦川自古沃野千里,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提供了陜西省40%以上的糧食產量,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地。優化關中地區糧食種植品種和面積,保障小麥主產區,建成關中灌區噸糧田產業帶;在關中大力發展青貯玉米支撐畜牧業發展,大力推進糧改飼和以口糧生產為主的耕作制度,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3.3 ?以龍頭企業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助推農業產業體系構建
現代農業的多功能代替傳統農業的單一糧食保障功能,使農業產業鏈由窄短型發展為寬長型,實現了農業發展諸要素的結合與多功能的疊加,通過空間集聚、專業化分工、網絡組織等特點,體現出農業產業極強的外部經濟效應,在帶動農業產業鏈向兩端和兩側延伸的同時,也推進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構建。
關中地區擁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91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482家、示范家庭農場573家,數量眾多但經營分散,產業關聯度不高,產品單一,品牌美譽度不高,資金實力弱小,帶動能力不強。為此,應以龍頭企業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實現農業產業體系化構建。第一,以市場為導向,整合現有經營網絡和產業鏈,組建同類農產品龍頭企業。經濟學家阿林·楊格認為,遞增報酬來源于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分工鏈條不斷加長、不同專業化分工之間相互協調所帶來的最終產品生產效率的提高[6]。破解關中地區目前各市、縣、區農產品生產各自為陣、品牌不一、質量有別、以次充好、相互競價、擾亂市場等突出行為,需要實行同類農產品專業生產、統一標準、統一銷售、同質同價,實現在產業鏈形態要素方面的經營主體、價值流、信息流、物流以獨立模式、聯盟模式、合作模式和跨區域模式的整合,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減少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風險抵抗能力、提升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力和自身競爭力。第二,以增強產業關聯度為目的,彌補產業鏈缺陷,實現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化。關中農業產業發展主要問題在于上游產業部門(農業科研、農資供應)和中游產業部門(種植業、畜牧業)比較發達,而下游產業部門(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發展滯后,產業鏈存在缺環和塌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受阻。應該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增強產業關聯度,建立產業后向關聯,發展精深加工,變初級農產品銷售為附加值較高的農業加工品銷售,實現農業發展從科研院所、田間生產、成品加工、市場銷售、消費體驗一體化的產業關聯模式。第三,以農產品深加工為樞紐,鏈接農業種養、休閑和相關流通服務,拓展農業功能,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鼓勵和扶持產地初加工,多元化集中加工以及龍頭企業精深加工,建立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園區,提升加工知名品牌,通過初級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綜合利用多元加工等產業環節,在產出地幫扶一批加工型農民合作社,就地促進區域特色農產品實現初級加工轉化。實現農業種養、產品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業服務業多維功能融合,拓展農業發展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條、進一步助推農業產業體系化構建。
3.4 ?以產業政策規制驅動產業結構優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傳統農業是沿著滿足消費者需求、市場導向和有限供給的路徑逐步積累發展起來的,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承擔著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重任,還是實現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以產業政策規制驅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可靠保障。
關中地區既是陜西省域糧食功能區,又是農牧奶畜產業帶和特色農業產業板塊的匯集地,是陜西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領跑者。因此,依靠產業政策規制驅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第一,依托《中央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陜西省鄉村振興規劃》和《陜西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驅動關中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靠宏觀產業政策規制驅動關中農業產業,通過滲透性融合、互補性融合、替代性融合和重組性融合等模式實現一二三次產業間融合互動,促進農業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發展,探索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新路徑,現代農業新業態,經營新主體,開發農業新功能,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利益鏈完善,使農業全產業鏈的增值效益真正惠及基層農戶,為真正把傳統小農發展業態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軌道作出探索。第二,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契機,激活主體、要素和市場,啟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新引擎。市場引導和政策規制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二元驅動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就市場引導作用而言,理順農產品銷售的關鍵環節和平臺,建立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機構并規范其職能,支持各類營銷網絡入鄉進村,廣泛促進農業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健全和完善農產品產銷渠道,以市場需求倒逼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營銷、物流等服務體系發展。就政策規制助推作用而言,以確權頒證為契機,突破產權制度改革,通過確權、賦能、放活,以“三權分置”為核心實現土地資源高效配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序交易,激發農業發展活力和動能。第三,加快制定關中地區農業產業配套政策并規制關中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依據關中區域農業資源稟賦實際,研究制定適宜小農產業生產的相關規制政策,驅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通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實現公司、合作組織、專業協會、基地、中介組織、市場、農戶之間的多項鏈接與組合,實現主產區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落后產業淘汰、兼并、重組,優勢產業就地初加工轉化增值;以綠色、優質、特色、品牌為主導理念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區(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產業發展體系。
4 ?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關中地區通過“產業興旺”帶動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也是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一招。為此,應該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這一契機,通過調整關中地區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使現代生產要素和傳統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實現關中地區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陜西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編.2017年陜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2] 趙國鋒,段祿峰.基于產業經濟學視角的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動力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3):708-712.
[3]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zxgz/201802/
t20180205_6136444.htm,2018-02-05/2018-02-06.
[4] 劉 ?濤.中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模式探索與路徑選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5(4):40-44.
[5] 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 劉凌霄.中原經濟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路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