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
摘 要: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問題已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重點關注對象,關乎到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的總體質量,目前眾多學者紛紛提出了有建設性、可操作的研究觀點,但是在實踐道路中依然存在很多棘手的問題。文章就從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方面、課程之間的銜接方面、學生管理的銜接方面問題入手,確立起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的實踐路徑,即:人才培養目標要隨學生學習階段的變化而過渡、課程體系的內部結構要逐漸豐富起來、學生管理的理念要有“軍事化”逐漸變為“人性化”。
關鍵詞:中職教育;高職教育;銜接;意義;問題與實踐路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職教育已經形成了“3+2”等教育發展模式,中職與高職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就成為該領域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普遍研究的話題。雖然在銜接道路的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突出問題急需解決。為此,如何確保中職與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值得深思,文章就針對其實踐路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與研究,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實踐道路中能夠受到研究觀點的啟發,為我國創新型高尖端技術型人才全面培養起到推動作用。
一、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的意義所在
中職教育作為我國初級、中級技術型搖籃,是我國藍領工作者培養的重要基地。而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肩負著為我國社會發展培養高尖端技術型人才的重任,都在為我國經濟發展發揮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中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起點,與高職教育的銜接,無疑會更好地保證我國高尖端技術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僅具備扎實穩健的專業基礎和操作技能,同時還會兼備技術創新研究和技術深造的能力,為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源源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
二、當前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方面
雖然,我國中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上是保持一致的,都是為我國經濟發展培養更多合格人才。但是,在中高職教育的基本任務上存在明顯的區別,中職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藍領工作者,而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培養更多高尖端技術型人才,任務的不同也必然導致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同,也會導致中職與高職教育之間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難以得到有效銜接,中職學生進入到高職階段的學習生涯也勢必會面臨諸多挑戰,學習道路可謂是并不平坦。
(二)課程之間的銜接方面
中職教育普遍走“3+2”銜接之路,中職學生經過為期3年的中職階段學習后,會直升到高職階段的學習,學制2年。在中職階段,學生主要以專業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實操課為主,課程體系的內部結構相對單一,學生只針對某一技術進行反復的練習與不斷深化。而高職階段學生專業課程體系中,課程結構明顯增加,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培養科、職業生涯規劃課、思想政治課程等公共課程之外,有些專業如電氣化專業還會涉及到高等數學等相關專業課程。這樣就導致學生有種植進入到高職階段很難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全面提高專業素養,中職學生很難成為高尖端人才。
(三)學生管理的銜接方面
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之間,在學生管理方式上是截然不同的,中職院校普遍以軍事化管理為主,在學生個人的要求上有明確的規定,學生一切行動聽指揮,有著嚴格的制度作為規范標準。而高職教育在學生管理方面則體現出人性化的特點,學生管理更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來進行,無論是在制度上、行動組織上都以學生為中心。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上,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之間的銜接必然會存在學生的不適應情況,而這恰恰是當前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的實踐路徑
(一)人才培養目標要隨學生學習階段的變化而過渡
中職與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首先要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入手,只有目標明確才會找到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的正確方向,在正確方向的指引下,一切工作的頭緒方可理順,工作內容也會變得更加清晰明了。具體實踐操作在于兩個方面:首先,在中職教育的第一和第二學年,人才培養目標要以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為主,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學生管理工作要僅僅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切實加強學生操作技能、理論基礎、行動執行力,讓中職學生步入職業教育階段就能夠擁有絕對扎實的專業基礎。在中職教育階段的第三年,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木標要轉變為德才兼備,具有研究與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不僅要將專業基礎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還要將人才職業道德觀念培育、道德素質提升、創新精神與創造力的養成放在重要位置,學生管理工作也要相應的體現出人性化特點,無論是在管理制度上,還是在管理要求上都要考慮到學生的內心感受,推動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此來確保中職學生步入高職階段能夠適應人才培養新目標。這也是中職與高職教育形成有效銜接的根本條件,也是實踐路徑建設至關重要的一環。
(二)課程體系的內部結構要逐漸豐富起來
在解決中職與高職教育課程銜接的問題上,必須樹立課程體系構建逐步豐富的思想,讓課程體系內部結構能隨學生發展階段的變化逐漸豐富,有規律的開設相關的課程,以求學生邁入高職階段能夠適應系統完善的課程體系,在豐富自己專業知識和增強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素質并樹立研究和創新精神。具體實踐操作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在中職第一和第二學年內,課程體系內部結構主要為專業課,以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訓課程為主。由于第一和第二學年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以夯實專業基礎為主,所以在課程體系的內部結構上要略顯單一,突出課程體系構建的針對性,以此來集中強化學生專業理論技術和專業基礎技能,為中職學生未來進行深層次專業研究、技術創新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在中職第三學年,要增加公共基礎課、職業道德課兩個課程結構。在第三學年中,學生專業基礎得到了強有力的增強,接下來中職院校就要考慮到在學生職業發展方面、道德素質方面、思想觀念方面的培養。課程體系中也要有針對性的增加課程結構,以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人生設計課程、職業道德素質教育課程為主,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合理的進行設置,力求中職學生在步入到高職階段能夠適應高職課程體系,讓中職學生未來求學之路更為平坦。
(三)學生管理的理念要有“軍事化”逐漸變為“人性化”
在解決中職與高職教育的學生管理銜接問題上,中職院校管理理念必須具有過渡性特征,能夠由最初的“軍事化”管理逐漸過渡到“人性化”管理,確保學生管理先強制后民主,進而讓中職學生能夠盡快適應高職階段學生管理要求。其間,主要的實踐操作應從兩個方面開展: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要體現出管理制度的對應性。針對初段學生而言(第一學年),管理制度要以硬性規定為主,獎懲措施要明確,管理制度的條條框框要做到細之又細。就中段學生而言(第二學年),管理制度要向對放開,硬性規定的制度相對減少,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讓學生初步養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意識。就高段學生而言(第三學年),管理制度要體現出人性化特征,制度的制定要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變得有彈性,促進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的全面形成。其次,在管理要求上,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制定相對應管理要求。中職院校在學生步入每一個階段都要有相對應的管理要求,初段學生的管理要求應是堅決服從教師的各項安排,完成各項教學任務,中段學生的管理要求應是培養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意識與能力,高段學生的管理要求則是全面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意識與能力,以此適應高職教育學生管理要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與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必須要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之間、學生管理的銜接為主要突破口,讓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夠實現過渡,課程體系內部結構逐漸豐富,形成由緊到松的學生管理理念,這樣中職與高職教育之間才能形成良好的銜接,中職學生進入到高職階段才能適應人才培養要求,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同時還會兼具專業領域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成為一名高尖端技術型人才,在我國經濟發展體現自己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汶潔.關于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銜接分析[J].才智,2018(19):62-63.
[2] 李智海,李銳群,魯大康.中高職教育銜接中課程銜接的探討——以西雙版納州中職護理專業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8.
[3] 陳蒙.中高職銜接教育中關鍵問題與對策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8,128(03):15-17.
[4] 陳素寧,朱圻賢.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實然分析與思考——以會計專業為例[J].江西教育,2017(24):8-9.
[5] 方緒軍,王敦,周旺.多元治理結構視域下中高職銜接的利益主體與路徑框架[J]. 職業技術教育,2018,39(01):33-37.
基金項目:文章為吉林省教育廳2017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ZCY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