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璋 張春生



摘要:2018年,國家出臺了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的相關政策,銀行業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其他金融機構放寬至51%并在三年后取消限制。擴大金融開放水平將吸引外資投資,對于國內金融機構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同時也將推動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實現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變;另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將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金融監管也愈發困難,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面臨挑戰,頻繁的資本流動加大了匯率波動從而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國金融機構要增強自身競爭力,政府要引導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加強改革相應金融制度,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使之與金融開放相適應。
關鍵詞:金融開放? 金融監管? 經濟發展
一、引言
2018年6月2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自2018年7月28日起施行,負面清單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開放措施,其中一項是大幅擴大服務業開放,取消銀行業外資股比限制,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比放寬至51%,并將于2021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同年8月23日,銀保監會宣布取消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資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持續推進外資投資便利化。
這一系列金融開放政策的出臺,不僅在國內外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反應,也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很多學者認為目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股市行情不濟,在風險可控預期下擴大開放金融服務業將刺激海外資本投資,從而拉動經濟增長;但不少人認為目前進一步開放的條件還不成熟,擔憂外資控股會對中資金融機構和金融安全造成沖擊。此次開放是近年來我國最大規模的金融業開放舉措,其重要程度和意義不言而喻,本文辨證分析其對我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二、相關討論
金融服務業擴大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學術界就此展開了深入討論。
大多數學者對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持積極態度。仲君燕(2012)[5]研究表明金融開放影響儲蓄率、投資率、儲蓄轉化投資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并且金融開放與經濟增長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宋翠玲(2013)[2]通過實證研究得出提高開放水平會使得銀行業不斷改變原有經營模式,提高金融創新和服務能力,注重盈利水平的提高。韓復齡(2017)[1]認為本次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后,對銀行資本金補充、離岸市場上市、經營能力提升等均起到了積極作用,還可以完善中國特色的大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文輝(2017)[3]認為,合資券商設立對國內券商競爭格局產生沖擊和影響,且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市場份額、經濟利益,對于市場規范、倒逼改革、人員流動、國際交流、管理經驗、經營模式、人才培養機制等,特別是對于中國走向國際資本市場的助力推動、風險控制、接納包容等多個方面產生巨大影響。張承惠(2018)[4]認為經過多年改革開放,中國金融業具備進一步開放的條件和實力,此次開放舉措將有利于外資券商尋找合作伙伴,提高外資機構進入中國證券業的便利性,外資保險經紀公司可以發揮其專業優勢,為中國客戶提供保險計劃和風險管理方案、選擇承保公司、辦理投保手續、代理索賠等服務,同時也有助于提升中國保險經紀行業的整體水平。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我國金融服務業進一步開放的條件還不成熟。楊鶴(2013)[8]擔心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會造成客戶資源和人才的無形流失,從而影響中資金融機構的相對競爭地位,此外,也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魏諳書(2018)[6]認為金融的進一步開放必然需要放松資本的管制,提高資本的自由流動,而資本自由流動對國內金融市場存在潛在不利影響,對相關技術和金融基礎設施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錢曉霞(2018)[7]的實證分析表明,隨著金融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短期跨境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資產價格穩定的沖擊日益強烈,并對我國的金融安全與穩定構成了威脅。譚小芬(2019)[9]認為我國目前匯率和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進一步推動金融開放將增加現有金融體系的風險,此外還會加劇國內金融機構扭曲程度,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政策的出臺,已成國內學者們熱議的焦點問題。眾多學者從各自的立場和觀察角度對此舉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許多有益的結論,但仍不夠全面。本文對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舉措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及其挑戰進行全面辯證地分析。
三、金融業擴大開放的積極影響
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不僅體現我國經濟自信和金融自信,更表明我國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變的決心,也證明經過多年改革開放,我國金融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開放的條件和實力。這一系列開放政策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對金融機構的積極影響
1.取消、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吸引更多外資投資我國金融機構,提高其金融機構資本金。各國為防范銀行業危機,都規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某個百分比。新巴塞爾協議三大支柱之一的最低資本要求規定最低資本充足率為8%,而商業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應不低于4%;我國銀監會公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對銀行來講,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吸引境外投資者投資國內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不僅可以滿足監管要求,亦可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資本金的增加還可以改善金融機構的財務結構,增強企業實力。
2.有利于國內金融機構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理念、管理經驗和創新產品的技術,從而改善自身管理、提高經營效率。隨著外資準入限制的放開,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的擴大,境外投資者通過參股控股而參與公司治理,將推動國內金融機構的組織框架和治理結構的優化,同時也會加強國內外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業務和服務等方面的合作,促進雙方在人才、信息和技術等資源的分享和交流,有利于完善管理、培養人才、創新金融產品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從而提升金融效率。此外,通過擴大開放還可以學習國際金融機構的風險防控經驗,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降低自身經營風險。
(二)對國內的有利影響
1.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務。金融業擴大開放無疑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競爭壓力,但同時也會促使雙方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增加金融服務業的供給,進而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多樣化、國際化的金融服務能夠使我們更大程度地在全球配置資產、規避風險、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另外,金融機構也會響應國家相關的惠普金融政策,使優質的金融服務深入農村和邊遠地區。
2.有利于推動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完善相關養老制度。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升,隨著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財富積累等因素影響,商業養老服務需求預計將在未來10年后逐漸進入爆發期,但目前我國的養老產業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仍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發展滯后,機構養老空床率較高[10]。提高外資對保險機構的持股比例,將刺激境外投資者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推動養老領域方面的改革以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
3.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的融資途徑是傳統的銀行貸款,但由于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財務制度不健全、整體信用水平較低等固有硬傷,大多數企業的貸款申請不能得到足額滿足且融資成本偏高,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外資銀行的加入有望在這個難題上提出創造性方案,國外金融機構在與眾多中小企業長久的業務往來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成熟的服務經驗,他們不僅一定程度上可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也可在其他方面提供個性化服務,這將推動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使其在提供就業崗位、推動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促進經濟發展。
4.有利于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金融風險。放寬持股比例限制后,境外機構對國內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持股力度可能會加大甚至控股,控股外資將對其參股控股機構進行整治,使得高杠桿、低資本、不良貸款等現象大為減少,降低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外資的進入亦有利于發揮“鯰魚效應”,形成多元化的競爭格局,打破金融壟斷,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高效的金融體系是金融穩定的根本保障,擴大金融開放同樣可以擴展多元化的金融體系,隨著參與主體不斷多元化,有助于金融風險的分散。
(三)國際影響
1.有利于促進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目前中美貿易之間的摩擦不斷顯化,通過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我們可以學習外資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上的相關管理和業務經驗,了解海外市場,拓寬自身視野,推動自身提高“走出去”的質量和國際化發展的能力。同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外資股東的全球網絡和跨境服務等資源和經驗開展國際化業務,使有實力的金融機構更快進入國際市場。在學習外資金融機構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成熟體制、完善自身建設的同時,也可促進我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金融服務業的開放不僅能直接吸引相關金融機構來華直接投資,也能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來吸引其他產業的投資,從而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
2.有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必然要求我國金融市場具有一定的開放度,提高金融開放程度才能使人民幣自由流入流出。如果某部分國內市場只有人民幣可以進入而美元不能進入,必然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此外,金融服務業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必將推動“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對外合作戰略的深入展開,加強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經濟貿易的往來。人民幣國際性金融業務量的進一步增加,有希望增加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比重,從而增強人民幣的國際話語權。如圖1所示,自2016年人民幣加入SDR以來,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數額逐年遞增,人民幣不斷獲得國際普遍認可。
3.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我國的金融影響力,樹立金融強國形象。隨著我國金融市場與世界的融合程度不斷提高,憑借龐大的國內市場和自身實力,我國在國際金融領域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避免國際金融話語權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推動完善現有的國際金融架構。明晟公司將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并將其權重由初始的5%增加至20%等重大事件無不體現著我國金融影響力不斷提升的事實。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更是我國踐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所做的承諾,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
四、擴大金融業開放水平所面臨的挑戰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水平也同樣如此,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帶來諸多挑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對我國金融機構長期發展帶來挑戰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外資金融機構會逐漸擴展其業務范圍和規模,使得我國金融行業競爭加劇,特別是中小型金融機構將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由于外資金融機構具有綜合性服務的業務優勢、自身混業經營的管理經驗和雄厚的實力,他們將會不斷吸引優質客戶,擴大市場份額,這將對我國金融機構造成強烈的沖擊。另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的待遇和工作條件較好,而國內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隨著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的擴展,他們將從國內招募高素質人才,將導致國內金融機構人才流失。倘若中資金融機構不能發揮自身優勢提高自身競爭力,就會失去市場份額,業務萎縮,不利于長期發展。
(二)短期內跨境資本流動將變得更加頻繁,不利于我國經濟金融穩定
金融服務業開放并不等同于資本項目自由化,金融服務業開放是指允許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我國市場,公平、自由地開展競爭和提供服務,而資本項目自由化是指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及金融賬戶下的貨幣自由兌換,消除外匯管制,實現資本項目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隨著金融開放程度的提高,短期跨境資本流動將更加頻繁,因其具有很強的投機性,會使得國內流動性過剩,進而降低我國利率,刺激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價格,甚至形成泡沫,加劇資本市場的不穩定性。短期跨境資本的頻繁流動也將對我國的外匯市場產生沖擊,加劇匯率波動,進而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跨境資本流動具有明顯的放大金融和經濟波動的順周期特征,無疑將會對我國經濟穩定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圖2所示的人民幣對美元自2008年逐年升值,但從2014年開始,受美元加息預期、資本外逃等因素影響而持續貶值,匯率變化波動幅度大不利于我國經濟穩定發展。
(三)對金融監管形成挑戰
金融監管開展及有效性取決于監管當局掌握的信息和數據,而金融開放加劇了監管信息不對稱。隨著金融業對外不斷開放,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無疑會增加,規模也會擴大,其業務亦隨之不斷拓展而變得更加復雜,日新月異的金融創新也使得金融監管滯后于金融發展的步伐,從而導致監管當局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致使金融監管工作的難度不斷加大。另一方面,盡管銀監會和保監會整合為一,但我國仍是采取分業監管的方式,而且金融監管長期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如今混業經營已成為國內外金融發展的趨勢,這樣的監管模式難以對混業經營的國外金融機構進行有效和全面的監管。經濟全球化的錯綜復雜,各國實行大相徑庭的監管政策也給我國與其他國家的金融監管合作帶來了新難度。除此之外,開放環境下外資金融機構必將深入農村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等領域,而這也是我國金融監管的薄弱環節。
(四)降低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資本的自由流通,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固定匯率政策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這一理論稱之為“三元悖論”,也叫“三難選擇”(如圖3所示)。Rey(2013)[11]從實證角度提出“二元悖論”,全球金融一體化背景下,如果一國開放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必然會受到影響,而與匯率是否固定無關。已有不少研究表明,隨著資本賬戶開放度的提高,國際資本頻繁流動通過影響匯率波動而弱化一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弱化其有效性。除此之外,我國實際實行的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近年來隨著對外貿易持續順差,中國人民銀行出于維持匯率的穩定而不得不被動投放大量貨幣吸收外匯儲備。圖4和圖5所示的國際收支順差和M2供應量及其同比增長率表明了開放經濟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增強制約了人民銀行對貨幣供應量調控的能力。
五、結論與建議
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是一把雙刃劍,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利有弊。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投資國內金融機構參與市場競爭,倒逼他們學習他人改革自身,從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對促進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國內金融機構將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也使得金融監管更加困難,還會降低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短期跨境資本頻繁流動也會影響匯率從而不利于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我們既要看到它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利的一面,也要重視其帶來的挑戰,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應對。
(一)金融機構要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國內的金融機構要積極主動學習外資機構優秀的管理經驗,調整組織框架,優化治理結構;學習前沿的創新技術,創新業務和金融產品;學習先進的服務理念,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通過雙方的交流和合作,學習其風險防控經驗,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以降低風險。學習國際金融機構成熟的海外業務經驗,增強自身邁向世界腳步的質量。此外,也要加快調整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留住和吸引國內外金融人才。中資金融機構要利用在本土低成本籌資和人脈關系等優勢開拓新業務,增加盈利渠道,不斷提升競爭力,提高經營效率,從而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引導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金融服務業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應以服務現代化經濟發展為核心。金融機構應圍繞“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金融資源投向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金融基礎設施,發展惠普金融、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多樣化的金融需求,補齊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短板,使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三)加強相應金融制度的改革,使之與金融開放相適應
金融開放需要各項改革相互配合,一方面,要強化利率市場化程度,使金融市場更多更有效地吸引閑置資金,提高信貸效率和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推進匯率市場化進程,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順應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高程度的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將弱化甚至消除金融市場上存在的價格失真、套利行為等不良現象,緩解因金融開放可能導致的短期跨境資本頻繁流動。
(四)完善監管制度,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擴大金融開放將給金融監管帶來重重困難,也使得金融監管滯后金融發展,因此監管當局要建立健全與金融開放相適應的監管制度,有效解決金融監管交叉和監管空白等問題,逐步建立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金融監管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國際監管經驗,建立適應國際準則的新監管體系,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的制定,防范金融風險的傳染。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要充分發揮其職能,完善、落實宏觀審慎政策和貨幣政策密切配合的“雙支柱”政策框架,補齊監管短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總而言之,目前我國金融業總體運行平穩,而且國家越來越重視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當前的金融服務業具備進一步開放的條件,所以擴大開放的風險是可控的,新一輪金融服務業開放對國內金融市場而言是機遇大于挑戰,利大于弊。
參考文獻:
[1]韓復齡. “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后中資銀行應引導外資長期持股[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7-12-11(A01).
[2]宋翠玲. 銀行業開放對銀行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2013.
[3]文暉.51%真的來了[J].英才,2017(08):80-81.
[4]張承惠.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影響分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8(13):64-67.
[5]仲君燕. 我國金融開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6]魏諳書.中國金融進一步開放探析:路徑、挑戰及建議[J].現代管理科學,2018(08):73-75.
[7]錢曉霞. 金融開放進程下短期跨境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穩定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8.
[8]楊鶴.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利弊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13(30):18.
[9]譚小芬,梁雅慧.中國金融開放新階段的潛在風險及其防范[J].新視野,2019(01):63-69.
[10]鄭偉厚,劉曉桐.我國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產業的現狀及優化建議[J/OL].南方金融:1-8
[11]Rey Helene,2013.“Dilemma not Trilemma:The Global Financial Cycle and Monetary Policy Dependency”,CEPR Working paper.
(林懷璋為廣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在讀碩士;張春生為廣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