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斗斗 李雪敏 李曼


9月19日,以“科技支撐創新發展、綠色引領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第九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在玉溪市舉行。600多位省內外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和科技工作者們齊聚玉溪,圍繞年會主題開展多層次、多學科、寬領域的學術交流和決策咨詢。
本屆年會由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和玉溪市委、市政府主辦。年會在開幕式后展開了特邀報告會、學術研討、課題研究、參觀學習、專題展演等相關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主席朱有勇,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志磊,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玉溪市市委書記羅應光,云南省科協黨組書記、第一副主席張澤軍,玉溪市領導保明順、夏立洪、王志新、解仕清等出席年會。
朱有勇在開幕詞中說,本屆年會圍繞云南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聚焦學科發展、科技前沿、自主創新、產業建設中的基礎性、關鍵性、共性問題,旨在搭建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開展決策咨詢,促進經濟與科技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才成長,推動云南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希望與會各位院士、專家和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年會提供的寶貴機遇,廣泛交流、深入研討、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真正把年會辦成凝聚各方專家學者智慧的重要平臺,成為推進各級黨委、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渠道,為云南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羅應光在致辭中說,近年來,玉溪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把玉溪打造成為滇中科教創新中心的指示要求,全力推進科教引領創新發展,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綠色玉溪”與“科技玉溪”的雙重優勢,為玉溪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積蓄了無窮能量、提供了無限可能。本屆年會在玉溪召開,對推進玉溪市科教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擴大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當天上午,徐志磊、都有為、朱有勇圍繞智能制造和創新設計、創新是科學的靈魂、云南科技扶貧工作實踐及思考等主題分別作大會特邀報告。
徐志磊作《智能制造和創新設計》特邀報告
徐志磊在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引擎,是結構調整優化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向的不竭動力,必須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要實施創新,有三項對策:一是推行智能制造,讓產品數字化、智能化;二是提高創新設計能力;三是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制造業創新內涵有三個層次,即產品創新、制造技術創新和產業模式創新。
他認為,在實施智能制造時,企業的設計和生產應當以用戶為中心,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擔當;除了生產,企業要給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服務應大于生產;企業還應把生產、銷售和同行競爭結合在一起,產品不能用了要回收。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智能系統設計進入數字化階段,將廣泛運用于家居、運輸、健康、建設等方方面面,傳統設計將變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創新設計。
朱有勇作《中國工程院云南科技扶貧的工作實踐及思考》特邀報告
“我就是一個種地的,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報告一開始,朱有勇以低調樸實的開場白,贏得陣陣掌聲。近幾年來,朱有勇等一批人,來到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點——瀾滄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立足瀾滄縣的資源稟賦,朱有勇等一批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在雨林山嶺地區發展林下經濟,在熱帶河谷地區發展冬季農業,在丘陵半山區實施農業提質增效工程,誓把青山變成金山,促進邊境地區“直過民族”的脫貧致富。
朱有勇介紹,通過推廣 一批創新技術,培養一批鄉土人才,示范一批科技成果,引進一批龍頭產業,促進一批整村脫貧,瀾滄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都有為作《創新是科學的靈魂》特邀報告
都有為在報告中指出,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興趣、好奇心是創新的原動力,科學的誕生就是從人類對自然的好奇開始的,兒時的興趣、愛好甚至會影響一生。
都有為指出,科學需要繼承與發展,創新的基礎是繼承;科學的歸納,找出其中的規律是創新的途徑之一;創新需要新思維,突破舊的框架,關鍵是獨立思考,甚至異想天開;創新貴在堅持,鍥而不舍,樂在其中。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產業轉型
第九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召開期間,一場關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專業轉型升級”專題研討會也在同期舉行著。此次專題研討會由云南省機械工程學會、云南省通信學會、機械總院集團云南省機械研究設計院和云南省互聯網協會共同承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總院集團、云南省工信廳裝備處和技創處、機械總院集團云南省機械研究設計院、同濟大學玉溪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專家領導,省內外裝備制造業及通信領域的專家及專業技術人員等200余人出席了專題研討會。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彥敏研究員作了“對發展智能制造的幾點認識”的報告。他說:“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發展智能制造的根本是制造,重點放在解決中國制造的質量、效益、效率、綠色可持續等問題;發展智能制造要因地制宜、制定發展重點和措施。”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產業發展部常務副部長,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孟祥宇博士作了“智能制造系統集成”的報告。他分析了制造業面臨的困境及轉型的必要性。他說,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各國都在行動,我國的國家戰略就是“中國制造2025“。同時他介紹德國工業4.0的新進展和智能制造系統集成。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主任工程師魏克軍博士作了“5G創新與發展”的報告,他介紹5G時代真正實現了全球統一的一套標準,5G如何開啟“萬物互聯”的新時代。
云南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機械總院集團云南省機械研究設計院院長教授級高工施慶華,作了“裝備工業與云南經濟的發展互動”的報告,他指出:云南裝備制造業發展有基礎、有潛力、有特色、有優勢,應該振興也完全能夠振興。只要補好為云南資源加工研發裝備的課,補好把云南具有制造工藝的技術轉化為成套裝備的課,就能求得自身發展。
同濟大學玉溪智能研究院院長、工信部德國經濟能源部合作企業對話平臺AGU智能制造人才培訓教育專家組中方首席專家陳明教授,作了“工業4.0/智能制造現狀與發展”的報告,他介紹和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引發了以智能制造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發展現狀、中國智能制造的實踐、實施智能制造的思考三個方面目前的狀況分析。
云南大學軟件學院院長、國家軟件人才國際培訓(昆明)基地主任、云南省通信學會常務理事姚紹文教授的報告題目是“互聯網+創新創業”。他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平臺化的基礎設施,基于互聯網的現代服務業和服務外包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帶來了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要理性認識“創新”。
云南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鐵建高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寶明在題目“智慧化推進設備健康管理”的報告中講到,鐵路線上設備健康是鐵路運營安全、高速、平穩、快捷的保障,他介紹中國鐵建創新研發智慧化運維管理平臺,通過數據采集、傳輸、分析及應用,達到鐵路線上設備和維護裝備的健康管理,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國家級技能大師范志偉的報告題目是“學習 實踐 積累 創新”。為我們分享了自己與云南白藥的成長歷程,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科技工作者,愛崗敬業、刻苦鉆研、建功立業的好榜樣。
用心分享家國情懷
在第九屆科協學術年會中,大家充分領略到創新促進社會發展,促進了我國文化、經濟、政治全方面的進步。會后,記者來到了玉溪市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9月20日,玉溪市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農職學院”)開展了一場關于“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劉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部長羅朝新,云南省青少年活動中心副主任屈釗,以及主辦單位領導出席報告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志磊為農職學院師生作宣講報告。
徐院士作了《光榮的事業 艱苦的歷程》為題目的宣講教育報告。“責任、擔當、奉獻、創新”,徐院士的演講報告激勵著農職學院的莘莘學子,作為生逢其時的青年學生重任在肩,要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科學精神。徐院士一再告誡全體師生要具備科學工作者身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科學研究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一種勇于擔當的精神去完成國家和社會賦予的使命。
“藝術包含著無限的想象力,能夠啟發我們的創新科學思維。”徐院士在教育報告中還與農職學院老師就關于STEAM的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度的討論。徐院士獨到的見解為農職學院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徑,為其培養德藝雙馨,技能過硬的創新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徐院士又著重強調了藝術對于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對啟發創新思維有著突出作用。希望隨著對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視,在STEAM的教育理念下,農職學院將不斷推動開展重實踐、超學科的教育模式。
在報告會中,徐院士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為農職學院老師和學生們展示了專心科研的動力和不斷創新的路徑,使師生既感受到科技報國的豪情、責任、使命與擔當,也體會到了科學創造的快樂和它至高無上的智慧所帶來的榮譽和新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