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整個社會步入了網絡化和虛擬化的時代,這種變遷對我國目前以傳統模式為主的教育事業而言,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個機遇。面臨著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的沖擊,結合當下語文課堂的教學情況,本文對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整合的問題展開探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研究;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5-0049-02
引? ? 言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把信息技術元素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合理把握呈現時間,實現理想教學成果。
一、借助信息技術的特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在語文課程的備課階段豐富教學課件的內容,提高教學課件的質量,最終達到利用課件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學習興趣是對學習效果最有力的刺激方式之一,如果一個人對某個問題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那么他所付出的專注程度和精力就會比較多。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人們才會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名學生對學習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那么學習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目標而是一種個人愛好,他就會在個人愛好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雖然其語文專業素養和分析能力略顯青澀,但該生肯定會在興趣的指引下不斷求知,不斷地提高自己。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工具非常單一(只有黑板、粉筆和課本),學生如果長時間在這種模式下接受教育,那么會逐漸喪失的學習興趣,認為學習非??菰锓ξ?,甚至產生抵觸和抗拒心理。但是在新教育理念中,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工具出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互聯網資源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還原書本上的具體情境,把抽象化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從而喚醒學生心中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在這種新穎、輕松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將深受感染,學習興趣也將得到充分的培養[1]。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關于該部分的分析與探討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第一,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詞句的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優質的范例,這些優質的范例要符合學生的自身學習實際情況和學習進度,是教師在課文中尋找挖掘的有利于達成教學目的相關詞句。在確定范例后,教師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這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相關手段,創設合適的教學環境,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讓學生自主自覺地展開探究,正確解讀書中作者運用這個詞語,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內涵[2]。例如,教師在講述《爸爸的花兒落了》時,選擇了最能體現人物性格及感情的典型場景,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關鍵詞語,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從中體悟文章、句子所蘊藏的真情實感,使學生和文章作者在情感表達上產生一種共鳴,從而達到“借文入情”的教學目的。第二,針對那些在文中存在的但學生無法感知和理解的相關內容(如絕域高山、外太空世界等),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模擬,從而直觀、準確地將這些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還可以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例如,教師在講《登上地球之巔》一課時,由于珠穆朗瑪峰是一個距離學生比較遙遠的概念,所以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技術查找珠穆朗瑪峰的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學生直觀地看到了珠穆朗瑪峰的實際情況,對于書中所描寫的攀登珠峰異常艱難的情節,也就有了非常清楚的認知。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教師教學的實效性。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單位時間內傳授的知識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師不僅要負責講課,還要負責板書的構建與書寫,在這短短四十五分鐘內很難把知識講透、講深,而教學的工具非常簡單,僅僅是一塊黑板而已。如果教師選擇專心講課而忽略寫板書,這就會對那些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較差的學生造成學習困難。而且,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廣泛積累、吸收各家所長、豐富自己的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廣泛接觸知識,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這些知識進行剖析、取舍,最終豐富自身文化儲備。鑒于此,要想提升初中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把互聯網的相關概念引入課堂中,這不僅有助于突破上課時間的制約,還可以打破空間層面的束縛,讓學生思承千年,神游萬里,既可以和曹操一起“對酒而歌”,又可以和李白共同感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傳統語文的教育領域里,這種擁有眾多教學資源的新型語文教學模式是無法實現的。但是借助現代的信息技術,就能很容易做到這一點,使教學的容量得到了拓寬,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合理把握呈現時間,實現理想教學成果
現代技術的運用一方面可以給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強化學生對情境的深層感悟和認知[3]。現代技術的使用,既要把最佳的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又應把語文的最佳教學特點展示出來。現代技術手段的使用初衷和目的就是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讓學生發現課文中的語言美、形象美、韻律美和結構美,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知識,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除此之外,教師也應抓住最理想的呈現時機。現代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扮演輔助性角色,故而,把握其出現時機顯得尤為重要。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社會性學科,它和多媒體技術的整合,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產生全方位的刺激,能有效地擴大語文課堂信息容量,有利于課堂教學與學習。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恰當地發揮信息技術的認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密切交流,從而使信息技術與課文內容組成一個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有機整體,這種整合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學課程內容,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有助于學生對課本內容形成深刻的認知與理解,并以課本內容為藍本,把課本內容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學生語文能力非常有幫助。
結? ? 語
綜上所述,學生才是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主體,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優質輔助工具出現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是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服務的,教師只有正確地認識信息技術和教學之間的關系,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促進學生語文整體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何曉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232-233.
李廣.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策略探究[J].求知導刊,2015(19):129.
吳偉民,李婷,楊玉潔.關于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11(6):90-93.
作者簡介:孫凌(1978.5—),女,遼寧沈陽人,教育碩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