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在初中教育中開發與優化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基本科目,是優化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內容。但是,初中生的思維能力水平差異使他們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明顯的學習差異,因此,教師應采取分層教學法,保證每位初中生都能接受必要的數學教育,引導學生在差異成長中實現共同進步。本文從科學將學生分成各個層次、設計層次化數學探究任務、組織學生跨層合作、設計層次化數學作業四個角度分析了初中數學教師應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法;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5-0080-02
引? ? 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明確指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為興趣是保障學科教學效率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們對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越來越完善,人們意識到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心理、學習興趣等都會作用于學生的智力發展,也因此確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切實對課堂教學效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初中數學教師投身于激趣改革活動中。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實施分層教學法,引導每一層學生取得學習的進步與成功,使初中生在成功經驗的刺激下產生學習興趣,以達到保護初中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科學地將學生分成各個層次
將學生分成各個層次是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法的首要步驟,而這一教學環節也影響著分層教學法的實施效果。在長期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習慣戴著“有色眼鏡”教學,重點關注學優生,不關心甚至會苛責中等生、后進生。這一錯誤行為會嚴重影響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消磨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分層時應該弱化學生等級問題,以客觀、公正的教學態度看待每位初中生的數學水平與發展空間,確定具體的分層結果。
在開展分層教學時,筆者認真分析了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階段取得的數學考試成績,聯系了學生家長,向其仔細詢問了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以此為基礎確定了各層成員組成:A層學生是能夠長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B層學生是成績一般,但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C層學生是不喜歡數學,且數學成績長期處于班級平均水平以下的學生。然后,筆者認真觀察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發現A層學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好,雖然看似不用功,卻能根據教師的講解與自主思考及時內化數學知識;另一類學生十分用功,但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習慣跟隨教師的安排學習數學知識。這一細化分層行為能夠讓筆者更準確地了解每位學生的數學學習特征,制訂更好的輔導計劃[1]。
二、設計層次化數學探究任務
在每一節數學課上,教師都會根據教案設計相應的課堂教學目標,按部就班地推進數學教學活動。雖然這個行為并無不妥,但關鍵在于初中數學教師習慣按照統一要求約束初中生,導致部分數學水平低下的初中生難以及時完成學習任務而備受打擊,且自己與其他同學的明顯差距也有可能導致其一蹶不振,難以產生持久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教師應主動設計層次化的數學探究任務,讓每位初中生都能積累成功的學習經驗,進而保護初中生的積極學習心理。
例如,在《多邊形及其內角和》一課教學中,筆者認真歸納了本課知識點,根據難度水平確定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學習與多邊形有關的數學概念,如內角、外角、對角線、凸多邊形、凹多邊形等;通過測量活動總結各多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由此推測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計算公式;理解多邊形內角與邊數之間的關系,嘗試利用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公式推測多邊形的邊數,豐富知識遷移經驗;理解正多邊形的概念,根據上述幾個學習任務探究正多邊形內角和、邊數問題。這幾個數學學習任務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與推理能力要求不同,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相應的學習任務。如B層學生能夠通過真實的角度測量來匯總多邊形的內角和,但無法展開公式推理,需重點突破“推測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計算公式”這個學習任務,在教師引導下展開抽象推理。當然,如果學生一開始對個人數學學習能力的預測不準確,在探究數學學習任務時感到吃力,或十分輕松,感覺未能完全發揮自身數學學習潛能,那么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調整數學學習任務,不必強求自己跟上其他同學的學習節奏。
三、組織學生跨層合作
跨層合作是為了讓初中生多學習其他同學的優秀學習經驗,潛移默化地優化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方法與習慣。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自主、探究、合作已經成為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基本方式。其中,生生交流十分重要,因為新課程改革認為豐富的合作活動可以使學生實現共同進步,實現公平教育,且能同時達到促進學生智力發展與優化學生學習品質的雙重目的。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實現跨層合作,以優帶差,以此訓練初中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課題學習:最短路徑問題”教學中,筆者將一名A層學生、兩名B層學生與兩名C層學生組成一個5人的小組,希望學生在跨層合作中實現共同進步。為了保證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流暢性,筆者會給學生挑選組員的權利,鼓勵學生互選,然后綜合分析各個小組的組員構成,小幅度調整組員搭配,確保每個小組的數學平均水平一致。之后,數學小組便可以在組內探究“最短路徑問題”。為了完成本輪探究任務,小組可隨機選擇兩個端點,在此之間繪制不同的路線,通過測量與數學證明來確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理論。在本輪探究活動中,有的小組直接根據具體的測量數據證明了這個結論,有的小組則從三角形的三條邊關系做出了解釋說明。
四、設計層次化數學作業
做作業雖然是初中數學課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但初中生對這項學習活動并不感興趣。這是因為初中數學教師實施了“題海戰術”,不分輕重緩急地要求所有初中生完成同樣的數學作業,大大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初中生十分疲憊,難以保持良好的狀態。針對這個問題,分層教學法認為教師應設計層次化數學作業,鼓勵各層學生在專項練習中循序進步,重新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層次化數學作業。在基礎層作業中,筆者選擇的練習題一般是簡單的求解方程組計算題,只要學生掌握了消元法、代入法等基本解題技巧即可完成練習任務。這個學習任務難度很低,是針對本班C層學生設計的。在鞏固題目中,筆者以方程組計算題為主,但會在題目中確定具體的解題策略,以檢測B層學生對方程組解題策略的認識。在拓展題中,筆者設計應用題,這些應用題需要學生根據題目信息自主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組,然后選擇相應的解題方法,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能夠滿足A層學生的練習需求。
結? ? 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人都能學到需要的數學”,保證數學教育面向每位初中生,促使初中生朝著多元、個性層面發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分析分層教學法的具體要求,有機提高分層教學法的實施進度。
[參考文獻]
胡穎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數學教學通訊,2018(26):34-35.
作者簡介:陳德治(1969.10—),男,甘肅永靖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曾獲省級青年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