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娟,李光躍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數據顯示,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規模,從2012年的8億人次增至2018年的30億人次,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240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8年的8000億元,年均增長27%。鄉村產業的快速發展為鄉村整體發展帶來顯著效益,但鑒于單一產業不足以保障鄉村穩定可持續性的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實施推動產業融合有利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產業融合的新業態,應運而生。但由于缺乏專業規劃、融合力度不足、資金不足等原因,導致產業融合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各個產業的景觀規劃仍相對獨立,區域內的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利用。鄉村景觀也相應出現了嚴重同質化、城市化現象,導致鄉村逐漸失去自身的人文、自然特色,“千村一面”;鄉村人文景觀較少,一些鄉村景觀規劃只注重形式,缺乏對當地人文的深度挖掘;不合理的開發規劃導致鄉村生態也遭受不同程度得破壞。本研究擬從鄉村景觀規劃角度出發,探討了產業融合背景下的鄉村建設策略。
駟馬水鄉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內,是“國家級AAAA級景區”,是以濕地體驗、休閑度假、三產互動、觀光農業、藝術寫生、巴文化溯源、景民融合等多業態綜合型特色旅游文化圣地。其交通優勢明顯,3h內可達成都、重慶、西安。
駟馬水鄉依山傍水,水域面積超過45hm2,高坑河、花溪河、駟馬河三河交匯,水系發達,奠定了其建設主題。森林覆蓋率高達80%,山地地形形成了豐富的空間層次,山腳有多樣濱水景觀,山腰是聚落景觀集中地,山上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除此,駟馬水鄉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為物產的引進和開發提供條件。
駟馬水鄉又稱“父親村莊”,著名油畫《父親》,是由畫家羅中立以駟馬老農為原型,在駟馬水鄉創作完成。同時,駟馬水鄉是北宋大孝女趙瓊瑤故里,“孝道文化”也是駟馬水鄉重要文化名片,孝道文化園、瓊瑤廣場便以此為主題建設。
通過合理規劃,加深鄉村產業之間的聯系,降低單一產業發展的風險,實現資源多重利用,減少建設成本,建成生態宜居的、多產互動的、穩定可持續的鄉村新環境。
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①制定產業引進、發展戰略,確定產業類型及其可行性;②整合區域內可依托的資源,進行產業規劃,完善基礎建設;③確定產業分布分區,對分區進行主題定位;④具體的區域內的詳細設計。
4.3.1 統一變化原則
鄉村進行發展改造前,應進行充分的勘察,了解各種資源的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大體的規劃,確定可行產業及其區域分布和這些區域斑塊之間的走廊連接。整體的規劃能極大程度上節約建設成本,能設置更為合理、便捷的道路系統、服務系統,將資源由點連接成面,形成一張發展的大網,每個節點相互聯系、相互利用、相互協調。
4.3.2 因地制宜原則
鄉村景觀規劃應盡量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改造開發,將已有特色放大化,或挖掘本地潛在資源進行開發。盡量避免盲目借鑒、引進不符合當地狀況的產業與規劃設計。鄉土性在規劃中應體現在設置與大地紋理相適宜的道路系統,選擇與當地情況相適宜的發展產業,結合當地人文背景等,在具體的設計中可體現在應用當地鄉土材料、鄉土樹種、建筑樣式等。
4.3.3 生態可持續原則
在規劃設計中應注意保持水土,禁止亂砍濫伐,保護生物多樣性;設置相應的排水排污系統、垃圾處理系統等環保系統,為人們提供健康、節能、整潔的人居環境及游賞環境;設置一定的環保宣傳設施,引導人們產生自覺的環保意識;利用新型能源、材料,減少生態破壞的來源;合理的植物配置也可一定程度緩解生態壓力,如吸收有害氣體、凈化水體、降解土壤中有害物質。
4.3.4 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是指設計應立足于景觀使用人群,從使用者的思維、行為出發,設計出讓其最大程度感到舒適的景觀環境。這一原則可貫穿到空間的層次設置、游覽線路設計、景觀尺度設計、景觀小品設計、植物配置等各個設計環節,相關的知識涉獵包括人體工程學、行為學、心理學等。
平昌縣以打造“田園風光,水鄉平昌”為目標,把“旅游+”貫穿全縣經濟發展全過程,在此發展基礎上,駟馬水鄉依托自身優勢,推進實施“四三三”產業發展戰略,堅持農業、工業、商貿服務業“三產互動”,新型農村社區、特色產業園、鄉村旅游景區“三區同建”。
駟馬水鄉規劃面積10km2,涉及5個村,其建設以水為主題,以高坑河為主干,其他支狀水渠串結成網,共同構筑成規劃區河網景觀,沿公園街塑造水上商街的內部步行空間廊道。在主要水系上,均設計了各具特色的水上旅游項目,以水鄉生態、濕地保護和景觀湖為特色,主要由臨水建筑、景觀小品、濱河綠化帶構成,意在打造獨特而有序的視線變化和感官體驗,達到移步換景的目的。駟馬水鄉現主要有以下特色景點:駟馬河國家森林公園、漁人碼頭、駟馬水鄉大峽谷、錦繡花鄉、百里森林長廊、孝道文化園、元峰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駟馬水鄉的農業發展集中分布在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占地5000畝,有農耕風貌區、香花觀賞區、循環農業區、原生態林地區、生態果林區、休閑觀光區、健身活動區七大主題功能區。
傳統農業景觀主要在農耕風貌區、原生態林地區,其結合山地地形,營造了多片梯田景觀;生態果林區、香花觀賞區是在原農田的基礎上改造,形成緩坡或梯田地形,兼具觀賞和生產功能;循環農業區是現代農業景觀集中區,其中大型溫室打造成科普教育場所,內設假山、亭、橋、花架等小型景觀小品,科普植物多為新型瓜果蔬菜品種,小型溫室主要承擔生產作用。休閑觀光區、健身活動區是穿插在科技示范園中的附屬空間,其中設有人工湖,周邊有供休憩的場所長廊、亭、座椅。
旅游業作為前鋒產業,在規劃中占比較大,駟馬水鄉著名旅游景點包括駟馬水鄉大峽谷、錦繡花鄉、孝道文化園、百里森林長廊、玻璃棧橋等。
駟馬水鄉大峽谷是集山水溶洞奇緣、大型水上樂園、峽谷運動攀巖、森林探險、休閑觀光、水上娛樂、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度假型景區。其建設緊貼“水”這一主題,設置了多項水上體驗項目。依托峽谷地形的極限空漂項目全程1666m,是刺激驚險的經典游玩項目,奇幻洞天是利用獨特地理環境營造的集驚險、浪漫的溶洞游樂項目。孝道文化園是聚落景觀集中地,典型的川北風格建筑呈帶狀展開,其建筑側面繪制有特色壁畫,門前設有銅錢狀或書本狀的標語牌,展示每一家的家訓,宣傳孝道文化。除此,錦繡花鄉為五百余畝的花海,春季熱門景點;百里森林長廊是約5km的森林道路,兩側是高大水杉;玻璃棧橋是架在兩山之間的玻璃橋,是駟馬水鄉新建的刺激體驗項目。
對游客而言,駟馬水鄉幾乎涵蓋了所有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購、娛”都較大程度滿足游客需求。各個景點都承擔了相對不同的功能,農業科技示范園、葡萄山莊主要承擔生產、教育、科普功能;大峽谷、玻璃棧橋主要承擔了娛樂、體驗功能;錦繡花鄉、國家森林公園、百里森林長廊主要承擔觀賞、康體健身功能;孝道文化園、瓊瑤廣場以傳承、宣揚人文為主要功能;這些景點的設置滿足了不同年齡層次的游客需求,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旅游系統。
對當地村名而言,產業的開發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增收,就地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在旅游旺季能較大創收,淡季在工廠、農業園等處工作也能有穩定的收入。
大多數旅游景點都具有明顯的淡旺季,導致設施、人工在淡季浪費成本較高,早期的駟馬水鄉因主要為水上體驗項目,造成旅游高潮集中于夏季。經過后期產業的不斷引進、增加,相互補充,駟馬水鄉已經形成了四季皆可游的成熟規劃體系。
春季錦繡花鄉賞花;夏季大峽谷沖浪、漂流;秋季葡萄山莊采摘藍莓、葡萄,騎行百里森林長廊;冬季玻璃棧道在春節吸引大批人流。同時,孝道文化園、國家森林公園、農業科技園等景點不受季節影響,每個季節都可前往。
駟馬水鄉的道路網簡潔,但聯通各個景點,經過統一的規劃,極大程度減少了道路建設成本,并將道路作為綠色走廊,營造成同樣具有游賞功能的景點,百里森林長廊曾登上《國家地理》,也是環中賽最美賽段之一。除此,水鄉內的指示系統風格統一,各個景點之間有相互宣傳的標牌。通過基礎設施的共建,將看似分散的節點,連接成一張規劃的大網,便于游客一次游覽多個景點,也便于景區系統管理。
(1)景區缺少旅游產品的開發,游客多空手來空手歸,水鄉可開辟一個旅游特色產品市場,農特產可在此零售,開發設計文旅產品,為游客留下紀念,也為水鄉起到宣傳作用。
(2)由于景區諸多景點面積較大,洗手間設置存在不足,針對此現象,應計算洗手間的服務半徑,相應增建。
(3)水鄉人文景觀較少且表現方式單一,對此應注重人文的深度挖掘,活用景觀各元素傳達人文情懷。
基于產業融合理念的鄉村景觀規劃能最大程度為鄉村帶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直接為村民提供穩定的增收、舒適的生活環境,縮小城市與鄉村的差距。本文分析歸納了產業融合與鄉村景觀規劃的關系,提出了基于產業融合的鄉村景觀規劃的規劃目標、方法、原則,并以在產業融合方面實踐較成功的駟馬水鄉為例,進行了深入剖析,從擁有的資源出發,分別闡述了基于不同產業的景觀規劃特點,指出了鄉村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融合可以通過合理景觀規劃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