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棋
(平潭綜合實驗區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福建 福州 350400)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往的居住條件以及周圍環境的建設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生活品質的追求,更大的綠化面積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追求,城市園林綠化得到重要關注。
由于前期城市規劃對城市園林綠化重視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因此造成濕地被大量占用,林木、綠地被大面積開發和征用,由此導致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城市的溫室效應凸顯、自然災害頻發,長此以往的城市整體發展規劃與園林規劃將產生矛盾,這樣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甚至給當地生態系統帶來不可修復的后果。
當前城市園林綠化,有較為豐富的綠化樹種,但是大多是單一樹種成片狀分布。而大多數的樹并不隨季節有明顯變化,一年四季呈現相同的狀態,使得景觀性大打折扣,城市園林景觀層次單一,綠化面積較小,觀賞性遠遠不及野生植物群落。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視覺疲勞,降低了綠化園林的美化效果。
城市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時,往往只注重綠化植物的稀有性或者觀賞效果,忽視當地自身的生態環境和實際情況,同時過于注重人工造景而忽視了自然生態的美,這就導致原生態景觀和城市園林綠化面積的縮減,甚至造成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園林綠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城市園林沒有進行專業、系統的管理,植被草木長期處于粗放的生長狀態。植被修剪、施肥、防治病蟲害等一系列工作往往不能按時有效的開展,同時城市部分居民缺乏愛護花草的意識,隨意破壞城市園林綠化植物,嚴重阻礙了我國園林綠化產業的完善和發展。
城市園林綠化是一個世界性的研究課題,各個國家、地區都在致力于它的發展和完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很多城市也開始大批引入外來植物品種,各種風格的園林藝術形式都得到展現,豐富物種多樣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壞當地生態系統平衡,這主要由于引入外來物種沖擊當地的生態系統,對不合理的植物配置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病蟲害,造成嚴重的生物入侵事件,大大破壞生態系統平衡。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遭到破壞。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水環境等一系列植物所需要的生長因素遭到污染和破壞,城市植物面臨生長緩慢、抵抗力差、易染蟲害等難題,嚴重制約城市園林綠的進程。
全球化進程促進各國之間園林綠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但是我國目前對于園林植物的檢疫工作仍然非常薄弱,不能做到全面覆蓋。因此在引進外來幼苗時會攜帶大量病蟲進入我國。然而這些害蟲由于缺乏天敵的制約,很容易對我國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當前,我國已經發生多起通過植物幼苗造成的生物入侵事件,其中大多是由于檢疫漏洞造成的。
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是人為對自然環境的一種改造,同時也改變了植物原有的生存環境和條件,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土壤、空氣等都發生了變化。因此,城市化進程也是改變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化發展使得綠地中地表有機物覆蓋率明顯降低,物質循環效率以及量都顯著降低,進一步阻礙了植物的生長和發展。盡管有一些城市通過在行道樹周圍覆蓋鐵網等降低水土流失的措施來彌補有機物覆蓋不足的缺陷,但是收效甚微,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增加有機物覆蓋面積來形成良好的物質循環。
國內外學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討城市化園林藝術建設。城鄉一體化是將來城市建設的必然結果,也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在建設城市綠地的過程中,把農、林、牧的生產綠地與江、湖、河、海等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能擴大城市綠地的面積與空間,還能方便引用自然資源。用江河的水澆灌綠地就是城鎮一體化的典型代表。城市空氣主要靠四周郊區向城市中心區的氣流交換和城市內綠化區也就是冷涼地帶向炎熱區的局部環流兩種氣流的交換。這說明郊區綠化和城市綠化都會影響到城市環境。因此,有必要將郊區綠化和城市綠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統一設計規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郊區綠化更加自然、更加具有野性。
傳統的城市園林的設計規劃以滿足城市景觀需求為主,給人更加美好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但是隨著城市化的擴大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城市綠化除了要能提高視覺效果,還要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幫助維持生態平衡。所以在規劃設計時,不僅要超前設計,而且要與傳統的園林藝術規劃設計相結合,借鑒其優秀的手法,不僅要能滿足近期城市發展的需要,還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一種基于傳統設計手法又高于傳統設計手法的設計規劃,以實現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喬木與灌木和草坪相比,喬木發揮的生態效益更佳。所以,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和土質情況選擇不同的喬木種類。耐干旱、耐水濕、耐貧瘠、四季常青、冠大濃密的當地樹種更適合作為基礎綠化來增加綠量和生物量。從綠化密度和厚度上增加綠量,也就是從空間上加大了單位面積的生物量,進而能提高隱蔽度和生態效益。
為了能實現提高植物自我保護和凈化環境、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目標,加強研究分析植物習性和配置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掌握植物個體生態與群體生態的要求和對環境的適應性,人工群落物種配置才能更加合理科學,體現出生態效益。此外,加強研究與之相對應的綠化養護技術,提高園林植物選育質量,選出耐瘠薄、抗干旱、抗病蟲、耐污染適合城市人工環境種植的鄉土植物,以營造各種不同生態環境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得人工群落逐漸轉化為自然群落,并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城市綠化建設中,不僅要考慮美觀,還要把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發揮最佳生態功能。所以,應當以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綜合考慮各地各方面的實際環境條件,使不同植物之間形成和諧的生態關系,最大程度上發揮好綠化、美化和凈化環境的效果。另外,在污染區還應該根據污染物的不同,選擇不同功能的植物來構建人工植物群落。
在城市規劃時,要保護胸徑20 cm以上的樹木、自然資源、生態濕地,在保護自然資源的情況下進行有節制的開發,讓園林綠化自然化、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與灌木和草坪相比,喬木發揮的生態效益更大。應盡一切可能減少人為破壞,營造城市生態綠化環境接近自然的生態。讓森林進行自我調節,不僅能保護森林還能保護物種多樣性,而且可以提高抗災抗破壞能力。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過度帶來的硬化,導致了城市降雨的涇流沒有控制好,繼而使城市的水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安全問題等一系列問題暴露出來。海綿城市建設要以雨水的涇流控制為切入口,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城市生態的影響,將70%降水就地消納和利用。原來沒有進行大規模城市開發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實際上最多只會有30%能夠快速進入河流,大部分通過土地的漏滲、涵養,以及通過植被蓄納并緩慢蒸發參與水氣循環。城市生態建設要應用這個理論來涵養生態、解決資源、改善環境。使得雨水給控制住,實際上從科學角度講就是控制雨水涇流,使它和沒建這個城市之前的水的生態循環相符,這個就是人們的使命。
城市綠化建設的管理也是重要關鍵的一環。管理包括植物引種、檢疫制度和入侵植物引種的潛在危害、病蟲害的防治等方面,建立并完善管理,是使得城市綠化建設有高效長久保障的必要手段。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園林綠化是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應加大園林綠化建設力度和配套技術的研究,加強園林綠地的規劃和落實,及時發現解決問題,所有建筑都要服從綠地規劃并實現綠化鄉土植物化,促進生態園林城市綠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