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東陸
陽谷祥光銅業有限公司 山東陽谷 252300
本文對某銅冶煉廠轉爐電收塵器原地改造的成果進行分析、總結,為相關銅冶煉企業改、擴建提供參考和借鑒。
原電收塵器為日本古河礦業株式會社設計制造,在該銅冶煉廠建廠時安裝,自1983年投入使用以來,已經工作了30多年[1]。由于設備老舊,性能下降,擴產前電收塵器出口的含塵濃度已經超過2g/m3(在標準狀況下),大量煙塵進入制酸系統的洗滌塔,造成煙塵回收困難且嚴重影響后續制酸系統的正常生產。原電收塵器為雙室四電場結構,每2個電場配1個船型灰斗,現場實測繪制的外形,見圖1。其主要參數如下:(1)總集塵面積6988.8m2;(2)結構形式為臥式,雙室四電場;(3)電場有效高度6m;(4)電場有效寬度8.4×2=16.8m;(5)有效斷面積為50.4×2=100.8m2;(6)電場有效總長2.6×4=10.4m;(7)同極間距300mm;(8)通道數量28×2=56個;9)占地尺寸,長6.7+7.05=13.75m,寬8.9+2.5+8.9=20.3m。
根據擴產后冰銅的產量,轉爐需要增加冰銅裝入量。為此,對轉爐本體進行改造,將平封頭改為橢圓封頭,且4臺轉爐采用3H2B的工作制度。由于轉爐吹煉是個間歇過程,改造后,單臺轉爐送風量增加,根據其作業制度,最大煙氣量為2臺轉爐同時處在造銅期時,最小煙氣量為3臺熱態轉爐都處于加料、倒渣、倒銅等停風階段[2]。此外,還會出現2臺轉爐分別處在造渣期和造銅期的情況,以及只有單臺轉爐處在造渣期或造銅期的送風階段。因此,新轉爐電收塵器除了滿足2臺轉爐同時處在造銅期的最大煙氣量外,也需要適應其他轉爐各種工作狀態下的煙氣量情況。根據轉爐的工作制度,考慮轉爐電收塵器需要處理的各種煙氣和煙塵狀況,按照電收塵器的相關理論,確定了所需的總集塵面積。考慮到業主要求除全廠停產對接期外不能影響正常生產,設計人員深入研究了原電收塵器的基礎結構。在不影響原電收塵器工作的情況下,確定了采用總寬度不變、根據現場空間情況在長度方向前后加長方案,并在此基礎上,結合電收塵器總集塵面積和結構形式,完成了整個電收塵器結構、支撐鋼結構立柱和混凝土基礎的設計。根據確定的結構參數和煙塵性質,最后確定了極板型式、振打方式和電源系統。
在設計過程中,為了避免在現場出現碰撞和安裝問題,在完成電收塵器本體的三維設計后,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把電收塵器周邊原有設施都在三維圖中進行了體現,從而使得整個系統得到了優化,且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與原有設施的碰撞。
根據業主要求,轉爐電收塵器的改造施工,不能影響正常生產,只能在全廠停產后的60d對接期內完成。在這60d內,需要完成對原電收塵器的拆除,并完成新電收塵器的安裝和試車工作,工期非常緊張。因此,為了改造方案能順利實施,除了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施工和安裝的便利外,經過項目各參與方反復討論后,確定了施工安裝的總體方案,即在對接期前先在附近空地進行電收塵器預組裝和基礎施工,在停產后進行原電收塵器拆除,最后進行新電收塵器的模塊化吊裝和試車。在組織方式上,為了盡可能提高效率和減少現場安裝工作量,采用了電收塵器制造和安裝均為江蘇藍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1家單位的模式,避免了多家單位所需的交接溝通不暢和扯皮等現象發生,且在制造過程中就按海運要求進行了最大程度地組裝[3]。
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與原電收塵器基礎的銜接問題,以及施工的可行性,因此新電收塵器的混凝土基礎實現了提前施工,為后續安裝贏得了大量時間。
受現場施工和吊裝條件的限制,只能進行第一和第三電場的整體吊裝,為此對第一和第三電場進行了預組裝。預組裝后,通過履帶吊車進行吊裝移位和定位,然后再進行第二和第四電場墻板、極板、進出氣箱、振打系統、煙塵輸送系統和保溫等安裝工作。為了進行模塊化吊裝,電收塵器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對相關部位進行了加固,并設計制造了模塊化吊裝專用的吊具[4]。預組裝模塊從拼裝場地到安裝位置的移動和吊裝都是采用1臺250t的履帶吊車實現的。
根據改造項目的總體安排,在新轉爐電收塵器運行1年多后,電收塵器收塵效果仍然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且遠小于設計值(≤200mg/m3)。
本次轉爐電收塵器的成功改造實踐表明,在有限的場地和工期要求下,對電收塵器進行拆除并原地改造擴建是完全可行的。其改造后的新轉爐電收塵器可滿足擴產后的生產要求,且實際出口含塵濃度優于設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