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扶貧的攻堅拔寨階段,國家將消費扶貧正式納入脫貧攻堅政策體系。然而,依然有不少貧困地區在對消費扶貧的認識上尚有一些誤區,在對消費扶貧能實現什么價值、又該怎樣推行等方向上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在對消費扶貧深度思考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擬對部分地區現存的消費扶貧做法“迷津”進行分析,并分享幾點行動方案。
關鍵詞:消費扶貧;迷津;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并在全國范圍內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這項戰爭影響深遠,目前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到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 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大約還有一年時間, 目前正處于攻堅拔寨階段。2019年年初,為了加快脫貧進程,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2],將消費扶貧正式納入國家脫貧攻堅政策體系,明確了開展消費扶貧的總體要求、主要舉措和保障措施。此舉為貧困地區順利脫貧指明了方向,帶來了諸多紅利,有效地為地方脫貧致富提供了關鍵助力。
然而,我們觀察到依然有不少貧困地區在對消費扶貧的認識上尚有一些誤區,在對消費扶貧能實現什么價值、又該怎樣推行等方向性問題上存在一些“迷津”。本文在對消費扶貧深度思考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擬對部分地區現存的消費扶貧做法“迷津”進行分析,并分享幾點行動方案,期望對推動消費扶貧真正有效落地,解決脫貧到戶到人這個“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理論與實踐啟示。
誤區一:產業定位單一
從中國已推行消費扶貧的地區來看,其產業發展主要靠一個關鍵因素:地域資源稟賦。現有的產業沒有建立具有全省或區域性知名度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且大部分農產品處于初加工甚至未加工環節,產業鏈條極短,沒有充分挖掘產品的附加值,缺乏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農戶種植的特色農產品也無法真正發揮其經濟效益。選擇具有地域特色的資源作為消費扶貧的產業盡管對于區域經濟的短期發展起到“短、平、快”的作用,但顯然不足以支撐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產業騰飛更難實現。以鳳山縣實施產業扶貧為例,運用地域資源稟賦的單一化的產業發展路徑已暴露諸多問題:如大多農戶土地面積少而分散, 在自有土地上發展扶貧產業收益不明顯;缺乏整體規劃、存在產業規模不分大小都在全區域鋪開;部分產業還沒有龍頭企業帶動,沒有統一化生產標準,產品不夠豐富,市場帶動能力弱等[3]。而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整體性地進入發展的轉折性階段[4],產業的選擇必須能充分應對經濟轉型的挑戰,急需從單純考慮地域稟賦優勢的產業選擇果斷轉向有快速成長前景的產業投資領域。
誤區二:品牌理念淡薄
在消費扶貧實施過程中,還出現了缺乏品牌效應或是“有特色無品牌”等問題。根據統計資料,截止到2018年,全國有1386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有28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但仍有很多貧困地區還沒有擺脫貧困。在很多成功脫貧的案例中,不難發現,在國家政策和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地區打造了定位清晰的品牌,如:東北的吉林大米、江蘇泗洪的“游水鴨”等,利用品牌效應中,將自己的特色推廣到了全國。這無疑是一個快速脫貧的方法。但是,中國目前尚未脫貧的地區多數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更無中高端產品,導致他們錯過了很多“走出去”的機遇。同時,在貧困地區缺乏品牌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沒有完整的法律保護政策,從貧困人口自身而言,他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法律意識與產權保護意識更無從談起,對他們來說,自己獲得的農產品只要能賣出去就好,至于能實現多少產品影響力不會關心。從貧困地區的相關組織部門來說,缺少能夠協助構建品牌效應的配套政策與措施。
誤區三:銷售渠道狹窄
首先,目前消費扶貧所涉及的產品的銷售渠道尚未完全擺脫傳統的銷售模式,銷售場景仍然主要集中在線下市場、批發市場或零散的零售場所。線上銷售模式拓展程度不高,品牌效應較低。單一且狹窄的銷售渠道導致銷路不暢,不僅制約了產品品牌的傳播,銷售額想實現重大突破更是困難重重。其次,由于扶貧產業模式較為簡單,幾乎都是采取的先生產、后銷售,再將商品推向消費者的傳統過程。營銷手段和策略還停留在較低層次,沒能使用現代化的營銷手段進行宣傳推廣。以河北省固城縣為例,農產品 90% 以上仍是通過傳統渠道銷售[5]。而轉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傳統的銷售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發展。
基于現有的扶貧工作經驗,本文認為在此擬提出三條關于消費扶貧的實操指南,期望幫助扶貧工作者走出誤區,順利推進消費扶貧落地實施。
指南一:發展多元化的產業
扶貧攻堅的進程中,發展多元化產業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但產業轉型升級并非一蹴而就,可從三方面齊頭并進。一方面,結合貧困地區已有的資源,深挖可利用資源,轉變產業單一結構,如:可以農業為基礎,衍生發展旅游業、工業、教育等行業,此舉既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解決更多就業問題,又可以讓貧困地區脫貧路子更加靈活多變。在中國很多貧困地區實際上還有很多歷史故事可以挖掘,可在此基礎上形成文化產業。一方面,可通過新品研發來拓展產業。以江蘇省委駐濱海縣幫扶工作隊為例,工作隊通過“產學研”的模式中,經合作科研院所、高校與相關企業,緊密結合市場發展的需要,對現有產業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拓展了原有產品發展的思路,進行了新品研發,不僅提升了產品品質,且打造了拳頭產品,拓寬了產品用途。目前已構建了相關產業的整套生態系統,讓為貧困地區的產品優化升級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促進扶貧產業優化升級,適時與最新商業模式有機結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指南二:打造響亮的品牌效應
品牌效應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門面,在很多貧困地區雖然有許多不錯的農產品,但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就很難實現更多的經濟價值。首先,政府可牽頭專門成立“優質農產品協會”,所有產品必須保證檢驗合格,達到標準發給合格證,才能上市銷售。其次,在產品合格的基礎上,政府要鼓勵引導產品商家品牌化經營的意識,在區域內宣傳和品牌化對于產品的積極意義,鼓勵產品注冊商標,并為商家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給予創建響亮品牌的商家高強度的激勵政策;再次,政府可建立區域公用品牌,構建品牌宣傳公共平臺,挖掘品牌內涵,拓寬品牌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積極地運用最新的傳播媒體等手段進行宣傳,如品牌公眾號、電商平臺、品牌APP、自有數字平臺等。也可利用好各類扶貧產品展銷會、推介會宣傳產品,拓寬銷售渠道,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
指南三:構建多種銷售路徑
銷售對于消費扶貧推行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為一個消費扶貧推行的終極目的就是將扶貧配套的產品銷售出去。在扶貧產品銷售在過程中,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角度,重塑扶貧產品的銷售和提供產品服務的方式。其中,有兩個重要突破點可重點考慮推行:一是通過供應鏈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準確地捕捉到消費者的偏好和消費者需求,掌握吸引消費者的關鍵手段,在獲得消費者數據與外部市場競爭資訊的基礎上,更好地預測產品的需求趨勢,把更多細微的訴求反饋融入到產品設計與功能提升上,提高銷售出產品的概率,將以往先生產后出售的銷售模式轉為由消費需求“拉”動的模式;二是全方位實現線上線下銷售模式的整合。建立全新的分銷系統,逐步實現倉儲和分銷系統的自動化,進行高效運作。為線上消費者提供送達便利,給予消費者當地店面提取或退還線上購買產品的機會。通過數字化手段,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進一步地說,可提高品牌的市場存在感和消費者價值感知。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 2011—2020 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N /OL].[2019-1-14]http://www.cpad.gov.cn
[3] 廖錦成,韋金.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精準扶貧現狀問題與對策——以鳳山縣為例[J].廣西農學報,2018(2):68-77.
[4] 劉洪.組織能力的整體性重構——尋找轉型變革期企業的出路[J].清華管理評論,2014(Z2):28-37.
[5] 吳宗璇.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固始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13):23-25.
作者簡介:李建方(1969.02- ),男,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共江蘇省委駐濱海縣幫扶工作隊臨時黨委書記、隊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扶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