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昀 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為更好地迎合受眾需求,各種節目都開始轉變發展策略,推陳出新成為電視類節目發展的主要方向。作為我國出現較早的節目類型,科普類節目廣受觀眾喜愛。但是目前科普類節目卻進入發展瓶頸,本文將對科普類節目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創新發展策略。
隨著我國的文化市場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受歡迎的電視節目,而科普類節目由于播放形式過于單一、內容枯燥、乏味,在長期的播放中很難吸引觀眾的持續性收看。
與此同時,電視節目的形態也在近幾年來豐富起來。很多節目將3D 技術應用于節目中,幫助節目提升娛樂性、觀賞性。然而,科普類節目似乎總是慢人一步,在技術上并沒有大的突破,受眾的群體也非常小。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各類節目加強了與觀眾的互動。在各大視頻平臺上,觀眾可以通過彈幕、留言等方式隨時表達自己的看法,對節目進行評價,有益于制作方及時收到觀眾反饋,以便更好地契合觀眾需求。但科普類節目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和嚴肅性,大多只能選擇通過電視臺播放節目,觀眾則無法使用留言、彈幕等功能,參與度較低。對于節目制作來說,就缺少了觀眾可參考的意見,進一步導致了部分年輕觀眾的流失。
通過電視進行播放的節目是需要收視率的,而一些科普類的節目為了增加收視率會傾向選擇一些能夠吸引人眼球的古怪話題。比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走近科學》,節目經常會選擇一些全國各地出現的奇怪現象。然而,節目的調查和專家的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和科學知識普及并沒有實際關聯,只是在制造噱頭,吸人眼球。但是這又會讓很多觀眾對這個節目產生誤解,會認為這是一檔綜藝節目,而不是科普類節目。
一提起科普節目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宇宙、地理、生物等,但人文社科也屬于科普中的一類。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國家寶藏》就是一檔很好的人文社科類的科普節目。節目制作組邀請了當紅明星擔任國寶的“守護人”,演繹前世傳奇,述說今生故事,節目形式新穎,加上明星的傾情演繹,觀眾能夠輕松了解到文物的前世今生、制造工藝及歷史意義,節目極具觀賞性、科普性和教育性。但是當前很多的科普類節目,只注重對知識的科普,忽略了節目形式的多樣化,內容枯燥,形式老套,缺乏創新,不能適應觀眾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當前,新媒體形式的不斷出現與發展,讓新媒體的形式豐富起來。電視科普節目應該抓住時機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借助新媒體手段來進行優勢互補、技術融合及傳播模式的創新,實現跨界互動,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比如,科普節目可以借助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來對節目進行前期宣傳,將節目信息精準傳達到目標受眾,實現觀眾和節目組的互動,及時獲取觀眾的反饋信息,幫助提升節目的質量。比如,央視頻道播出的《國家寶藏》節目。該節目就擁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平臺以及官方微博,在公眾號中觀眾可以看到在節目中的國寶的詳細介紹和往期精彩片段回顧,官方微博也會在節目播出前對節目進行一定宣傳。微信、微博、電視三種平臺,相互補充,相互聯合,將節目組和受眾有效連接起來,完善了互動機制,對節目整體推廣、營銷和包裝都有所裨益。
充滿娛樂性的科普節目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率,但科學性和知識普及性就相對較差。節目組應該在注重節目“接地氣兒”的同時更應以“科學”為底線,將“科普知識”貫穿節目始終,不然就會走向“空皮囊”的誤區。鑒于此,筆者認為節目組可以在科普類節目中加入科學團隊作為節目觀察員,作為節目科學性、嚴謹性及準確性的有效保障。另外,一些專注研究電視理論的學者認為科普類節目并不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并不認為科普類節目的研究價值很高,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錯誤觀點。學者們應該以寓教于樂為節目制作目的,找出科普節目將科普性和娛樂性有機結合的有效對策,促進科普節目的轉型升級。
對我國電視節目進行研究,我們還可以參考國外先進的制作理念。不難發現,國外的科普類節目,比如《真相戰勝一切》,主要通過手機客戶端的方式播放節目,并且在社交網站上對節目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獲得了較好的反響。這樣的方法值得我國科普類節目借鑒,節目組可以根據節目的主題制作相關的小視頻發布到自主開發的手機客戶端上,再在公眾號上宣傳節目精彩內容和知識點,以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對節目的宣傳,獲得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為節目宣傳積攢人氣。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電視節目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電視科普節目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對科普節目進行創新時既要考慮科學性也要和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進行結合,既不喪失節目應有的科學性又要有一定的娛樂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科普節目的健康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