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駐馬店技師學院
引言:現階段,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機械產品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而檢測技術具有高效性、準確性、實用性等特點,能確保機械制造環節的質量和效率,所以檢測技術在機械制造環節的應用是新時期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筆者就此展開討論和分析,目的是發揮檢測技術的實際效用。
檢測系統結構復雜,包括傳感器、信號處理器、轉換器以及顯示裝置等,大體來講其中的元件有三種功能,其一為感知并獲取數據;其二為測量并計算物件;其三為轉換并輸出信息。檢測設備的精準度、靈敏度和分辨率較高,因此可用于機械制造環節,還可實施監督工作過程,避免出現異常情況。
傳感器是檢測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擔著獲取和傳遞信息的責任,但是由于采集的信號容易波動,且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嚴重影響了傳感器的即時性。為了及時傳遞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自動檢測系統發揮了調控作用,建立的數學模型能確保信號傳入傳出的即時性,還能疊加處理數據,及時將信息采集、校正并整合處理,防止誤差影響工作質量[1]。一般來講,數學模型成本低、可操作性強,能有效減少機械制造環節浪費的財力。檢測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要有針對性,以匹配的形式發揮其實效作用,將成本、維護以及工藝技術等因素都考慮到范圍內,使檢測過程符合生產要求。除此之外,元器件連接時要與國家標準相吻合,若檢測線路中的程序較為繁瑣,而且信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則會導致部件存在風險,制造環節可能有略微延遲,對產品的質量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刀具是機械制造中的重要設備,控制系統的主要是對刀具的工作狀態進行監督和管理,由于刀具使用較為頻繁,若長期不維護保養則會嚴重磨損,在加工環節出現偏差。控制系統可判斷刀具的損壞情況,若誤差較大,超過限定范圍能自動觸發系統給出指令,開啟補償設備,補償設備可通過檢測判斷機械部件的誤差情況,采取補償措施,確保生產質量。
傳統的工件檢測主要依靠制作完成后質檢時篩選出不合格工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容易造成資源的損失。檢測技術在自動化作業中的應用能有效控制生產環節,確保產品與環境的協調性,一旦發現不符合標準的工件能及時感應并處理,為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科技和數字化的發展使檢測技術逐漸轉向為自動化檢測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工作效率高且性能好。自動化檢測技術分為顯示系統、傳感系統和中間系統,傳感器負責信號的收集和傳遞,中間裝置負責處理和轉換,而顯示系統會將數據信息發送到顯示器上,為工作人員制定解決對策提供參考依據。
機械制造系統的檢測設備從性質上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即是對制造的元件和操作設備的檢測監控,避免人為操作出現的失誤和疏漏,確保制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自動檢測系統由傳感器、啟動噴嘴、杠桿及啟動器組成,在工作狀態下,自動檢測系統能按照工件性質確定其外圓、孔、平面的大小和位置等,在滿足設計要求的情況下進行制造。若經檢測工件制造尺寸與設計尺寸相同,則會觸發命令控制浮標切斷射線光,進而將信號傳至傳感器,進行加工。測量系統具有針對性,可根據待測對象的形態切換成平面型、孔型以及外圓型檢測設備。而間接測量是將程序作為控制對象,獲取工件的尺寸信息,加以控制。
顧名思義,無損檢測即是在保持工件原有狀態的情況下對其成分、尺寸及性質進行檢測的手段,發揮聲音、光線、電力及磁力的優勢全面探測工件產品,達到制造監控的目的。現階段常見的無損檢測手段有射線檢測法、目測法、磁粉檢測法、超聲檢測法以及液體滲透法等,這種檢測技術覆蓋領域廣,適用性強,可在多個環節發揮檢測功能。比如設計、加工、制造、檢驗等,尤其在制造環節能發現工件的偏差情況,便于不合規產品流入市場,影響質量安全。除此之外,無損檢測技術在工程領域也被廣泛應用,但是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其中的液體滲透檢測只能對產品表面進行分析,不適用于較深的產品,所以檢測工作要貼合實際,酌情選擇。儀器在使用前要先校準,在誤差范圍內方可投入使用[2]。
以射線檢測為例,利用射線的傳播規律使其透過工件與其中原子碰撞,隨之產生的能量會逐漸衰減,反應出一系列物理現象,檢測人員可通過射線的運行軌跡和特征情況判斷工件是否存在缺陷。再如磁粉檢測,當工件存在缺陷時,磁場會發生變化,而磁粉則會與其發生反應,與正常工件之間表現的狀態略有不同,從而判斷出缺陷大小和位置。
結論:總而言之,檢測技術在機械生產中的應用能確保測量的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刀具運行,實時監控作業情況,盡可能的將安全風險降到最低。除此之外,檢測技術的應用還能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避免人為操作產生的誤差和疏漏,在現代化技術的支持下確保機械產品的質量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