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湘西地區的竹編工藝在中國竹編工藝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千百年來,湘西各族人民利用豐富的竹資源,不斷豐富著湘西地區竹編工藝的內涵,使湘西的竹編技藝代代相傳。本文探究了鄉村振興背景下湘西竹編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在結合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提升其文化價值,使湘西竹編工藝不斷與時代同步,在不斷得到傳承的基礎上為振興湘西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關鍵詞:鄉村振興;湘西地區;竹編工藝;傳承與創新
湘西地域廣闊,境內多為山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竹子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農耕文明時期,處在大山深處的湘西居民受地理條件的限制,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所需的器物多靠自己手工打造,多數器物都因地取材。因此,竹編成為鄉村每家每戶生活和勞動必不可少的器物,如生產用的畚箕、籮筐、谷篩、撮箕、曬谷的曬墊,日常生活用的背簍、竹籃、擇米的米篩、簸箕,上山勞動帶飯團的竹簍,日常生活沒有一樣能離開竹編制品。鄉村里,男女老少都會一點竹編手藝,以備生產勞動及生活急需,竹編在各個村寨成為較好的營生手藝,竹編藝人受到人們尊重,竹編手藝人靠口傳身授傳承技藝,為湘西竹編的不斷傳承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 多元文化沖擊下的湘西竹編工藝傳承困境
改革開放后,湘西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尤其在新農村建設推動下,“村村通”得到實施,湘西鄉村信息與其他區域同步,村民外出務工帶回了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活方式,對湘西傳統的生活方式帶來沖擊,人們的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傳統的湘西竹編無論是市場還是工藝傳承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從湘西竹編工藝的繁榮到后繼無人的狀態,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耕生產方式的沖擊。湘西大部分居民為少數民族,且都生活在一些高寒山區,交通落后,信息閉塞。20世紀90年代后,交通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原來肩挑手提的原始勞作方式被現代生產工具取代。尤其村村通路以后,人們繁重的勞動方式得到了解放,原有的竹編生產工具派不上用場。傳統竹編賴藝人只能改行或南下打工。
第二,現代工業產品對日常用品的沖擊。隨著我國現代工業產品的巨大發展,在廣大城鄉,大量價廉物美的塑料日用品走進了千家萬戶,取代了以往世世代代使用的竹編制品。以舂米所需工具為例,現只需用打米機使米糠分離,傳統用于篩米的竹篩及簸箕很快從農村的千家萬戶中消失。這給本來日益脆弱的竹編市場帶來了更大的危機,輕巧方便的編織袋使得原來使用頻率較高的背簍也失去了使用市場。
第三,現代工業對竹編人才的沖擊。傳統的湘西竹編工藝從山上砍竹破篾、打磨、起底、編織、鎖口等工藝全都靠手工完成,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一方面,傳統的竹編都是農耕生產工具或日常用具,僅注重其使用功能,產品附加值較低。以竹籃為例,好的竹編藝人從早上開始破篾到晚上收工,最快只能編一個半。如果一個家庭請竹編藝人到家編織,人工工資,吃喝招待就是一筆極大的開支,而到市場買一個物廉價美的替代塑料產品,對于用戶來說可省下一大筆錢。因此,現在幾乎沒有人請竹編藝人編日用用具,同樣,竹編藝人自己編的產品也無法在市場上進行銷售。另一方面,沿海經濟開放,需要大量產業工人,這樣,大部分年輕的竹編藝人南下打工,既輕松又有可靠的經濟來源。剩下的老一輩竹編藝人就靠年輕人接濟在家帶孫子,從手藝的傳承上看,基本斷代。新生代從幼兒園接受現代文明教育,缺少對傳統手藝認同的環境,從小學到初中就在學校生活,初中畢業后一部分繼續求學,另一部分重走父母道路南下打工,也沒有學藝的可能,傳統的竹編手藝后繼無人。
2 鄉村振興背景下湘西竹編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古人云“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是產業興旺,因此,有人、有產業,鄉村才能實現全面振興。湘西傳統竹編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是多彩湘西文化的一部分,在代代相傳的技藝中為湘西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面對現今的困境,如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走出一條發展竹編產業的新道路,已成為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只有在傳承創新的基礎上重啟湘西傳統竹編的輝煌,才能振興湘西地區民族村落,有效留住村民,讓留守老人、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同時,還需對新生代村民有效傳承和提升竹編工藝進行發展,增強鄉土觀念,讓他們記住“鄉愁”,實現該區域鄉村的全面振興。
2.1 市場的創新
傳統的湘西竹編制品主要的市場是農村農耕工具及家庭生常用具,在現代耕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沖擊下,主要的市場已經消亡,傳統的湘西竹編市場應從幾個方面去考慮:
第一,隨著我國城市化市場的加快,人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居住環境舒適美觀,人們需要裝飾品來點綴自己的居室。竹編工藝品的環保性及手工藝成為不可多得的稀缺資源,從目前來看,不但市場前景巨大,且附加值也較高。
第二,竹編功能的改變,將原有用于農耕或日常生活的用品小型化、精細化,改變其功能,即由原來的實用功能轉變為藝術美的愉悅功能。如將原來挑稻谷的籮筐微型化,配上“五谷豐登”的圖案,擺放在居室,不但美化了居室,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愿。還有傳統用于遮雨的斗笠,麻陽民間繪畫做面以傳統印花布鎖口做成藝術斗笠,可用于裝飾不同的室內空間,市場前景巨大。
2.2 生產方式為編織工藝創新
傳統的湘西竹編、破篾和打磨,大部分以手工或借助于簡單的機械,這樣,破篾的速度慢、分層少且容易造成厚度不勻;打磨后易造成篾寬窄不標準,很難編織出較精細的產品,尤其在竹編產品功能轉變后,更難適應。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扶持一些編織藝人手工企業引進現代的竹篾加工設備,提高篾的產量和分離技術;在精篾的基礎上將傳統的編織工藝與現代提花編織融合,挑、壓、破、拼等結合,生產出較高工藝水平的竹編制品,提高產品附加值。
2.3 產品造型的創新
傳統的湘西竹編產品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在造型上已將地域文化特色深根于產品造型上,但傳統竹編藝人在技藝的傳承上都是師承關系;加上大部分藝人文化水平低,一般只能在師傅的口傳身教中學習技藝,師傅做什么,徒兒就做什么,很難在造型上進行突破,并且大部分以生產用具和日用品為主,因此型制上也無須創新。一些有想法的藝人在農閑時也編一些竹工藝品,但無非是對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模仿,缺乏“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感”,因此,可以在相關設計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開發新的產品,滿足現代人的審美眼光。
2.4 竹編環境及技藝傳承創新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農村人口結構也有很大變化。在湘西廣大鄉村,除了老年人就是小孩,年輕人有些外出學習,有些南下打工,竹編技藝生存的環境已經改變。因此,面對現今的困境,當地相關高職或初中可以開放竹編課程,并聘請民間藝人進行編織實務教學,改變千百年來的師徒授藝模式,使本土更多年輕人掌握這門古老的技藝。尤其在本地高職,培養一批既懂設計又懂編織的技能型人才,利用湘西旅游資源優勢,編織一些符合現代審美意識的旅游工藝品。這樣不僅加大了他們本土創業的優勢,還可以將本地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既傳承了民間傳統的技藝,也發展了地方經濟。
3 結語
湘西竹編工藝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獨具匠心的造型、清新精致的花紋、卓越精湛的技藝,是湘西藝術品的瑰寶。隨著現代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繁榮,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鄉土情結及傳統工藝越來越重視,傳統的湘西竹編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 羅明金.湘西苗侗族鄉土建筑與裝飾藝術研究[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124-148.
[2] 羅明金.湘西地區竹編工藝發展探析[J].美術大觀,2009(09):219.
[3] 舒利香.傳統竹編工藝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11):54-55.
[4] 李柏山.湘西苗族竹編文化底蘊及當代轉型[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02):81-84.
[5] 張應軍,成雪敏.竹工藝產品實現創新設計路徑研究——以大湘西竹編為例[J].世界竹藤通訊,2017,15(05):34-39.
作者簡介:肖花(1991—),女,湖南岳陽人,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環境設計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