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大勇 臨沂大學
臨沂郯城木旋玩具是我國民間藝術中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的藝術之一,它植根于沂蒙文化沃土,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創造的一種兼具實用和寄寓理想的造型藝術,反映著郯城的風土人情、風俗特征、人文風情,寄托著郯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真善美的追求,真實地映射著郯城人民的生活態度、審美情感和藝術精神。
郯城木旋玩具設色鮮艷、形象夸張傳神、造型概括精巧等特點。在圖案設計上,以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作為主要的設計思路,一部分木旋玩具則是巧妙地利用機械原理,玩具既能運動,又有聲音伴隨,饒有情趣,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這些平凡質樸的木旋玩具,卻反映著古老的文化內涵以及非凡的人類智慧,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都有著著辟邪的作用,被賦予了濃郁的民俗色彩,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原料特色。木旋玩具使用的原料是粗細、長短不等的柳樹或者楊樹,制作的過程是也是繁雜的好幾道工序,第一步是 “刮樹皮”,用刀把楊樹和柳樹的樹皮刮去,然后把木材鋸成段,接下來就可以用來做木旋玩具了。做木旋玩具使用的木材主要是粗一點的樹枝。主要使用做家具剩下的枝枝杈杈的樹枝廢料。第二步就是制做毛坯,不同的木旋玩具需要不同的毛坯,確定好需要做的玩具種類,就可以出坯了,在旋床上把木頭旋成所需要的毛坯。
(二)色彩制作特點。毛坯完成之后,開始著色。第一步先是在木頭表面涂一層“粉子”,這個“粉子”是用滑石粉跟水膠混合的,這是為了后期上色能夠更均勻。上完粉子在陽光下晾干,然后才能再在上面敷色,顏色上好后,再次在陽光下晾干。與其他的民間藝術的設色一樣,郯城木旋玩具常用 “民間五色”作為施色的主要方法,用的色彩為艷黃、草綠、桃紅等鮮艷的原色、純色,色彩艷麗,夸張傳神。彩繪所用圖案則是以適合紋樣為主,根據不同種類的玩具繪以各種花卉、動物等。
郯城木旋玩具主要采用紅、黃、綠 三個亮色,再配合著藍色和紫色這兩種暗色。早期的玩具顏料都是用天然植物的果實、枝葉蒸煮出來的,用的是楊柳木、銀杏、梧桐的樹杈和邊角廢料,今天在顏料上也是選擇了不含鉛的水漆,無毒無害,處處體現著惜物的態度和環保的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大潮流,更符合現代父母們對孩子玩具的要求。
(三)工藝流程特色。郯城木旋玩具的工藝制作方法,主要通過車床旋、削、鉆等工藝,制作工具主要是斧、鏟、鋸、錐、鉆,旋的時候必須要把握好力度,如果力度不均,毛坯就不規整,毛坯不規整,就影響造型的完美,因此,對藝人的要求就特別高,要眼疾手快、動作熟練,一氣呵成。郯城木旋玩具在制作過程中,巧妙利用一些小的附件,例如麻線、小鋼豆、彈簧、沙子等物品,把產品點綴的栩栩如生,使造型更加生動、逼真、有趣味性。
(四)明顯的地域特色。木旋玩具的傳承是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從家庭繼承和發展下來的,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屬于民俗生活中的藝術,因此木旋藝術的傳承譜系比較明確,從始祖樊木到第十五代傳人樊繼美,一直在樊氏家族內繼承和發展,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五)造型特色。郯城木旋玩具造型精巧,形象逼真,主要以兒童玩具為主,在圖案、造型上都體現出了濃郁的“童趣”特色。形成了以圓柱形為主、大小結合,粗細搭配、曲線流暢、局部凸凹的表現特色,民間藝人在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想象的基礎上對動物、人物等自然形態進行大膽的夸張、提煉、變形、充實,將玩具的各個局部概括為方形、圓形、圓柱形、圓錐形、半圓形及各種弧形,再加以重組,形成了強烈的節奏感,最終形成了造型簡潔明快、形象夸張有趣的木旋玩具。在具體操作中,更是融入了自我情感的表達,沒有藝術規范的約束卻仍迸發出強大的藝術感召力。民間玩具的創作者以廣大農民群體和手藝人為主,其多樣的表現形式,實用與欣賞兼存的內質,都是勞動者智慧的結晶,
(六)繪畫技法特色。先以墨線勾勒出輪廓和結構,將各個局部區分出來,再以墨線勾勒出流暢、概括的線條,分出繪畫的區域,用墨勾線,強調墨線的筋骨作用,紋樣以傳統圖案為主,例如牡丹、龍鳳、荷花、菊花等,這些吉祥的圖案包含著人們希望兒童長命百歲、吉祥如意、平平安安的美好寓意。
這些樸拙的木旋玩具在沒有電游、電視、各類塑料電動玩具的日子里,是讓孩子們艷羨的“耍物”,這些來源于民間帶著鄉土氣息的木制玩具組成孩子們最幸福的童年生活。出生在樊埝村的孩子,大部分是從童年起便開始跟著父母學這門手藝,因此做木旋玩具的手藝被樊埝村人當作了一項農活兒。
近幾年,由于上自中央,下至各級各部門都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對非遺產品的保護與支持,再加上傳承人自身的堅持和努力,終于使木旋玩具又重新走上了百姓的家門。在樊繼美等藝人的努力下、對傳統木車床進行了科技改進,在傳統木車床上安裝了電機,以電力替代了人力,在無數次的嘗試之后,歷經腳蹬、電動、全自動成型,最終將旋床全部改造為工業機械車床,將單一的手工制作轉向機器大規模生產,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上色上粉工藝也由染色到涂漆和噴漆,不斷改進,玩具的色彩更加艷麗光鮮,不僅孩子們喜歡,也是許多民間美術愛好者的案頭收藏之物。木旋玩具的種類也不斷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十幾個系列,五百多個種類。代表作品有老和尚打鼓、高低棒人、陀螺、棒棰、花籃、虎頭棒棰、燕車兒、不倒翁、京劇臉譜等等。近幾年新設計的玩具胡桃人、小火車、火箭、飛機、大炮、智力拼盤等也打開了國際市場。。
樊埝村淳樸的木旋玩具更是受到了國外友人的欣賞,在1989年的廣交會上,美國客商一次性支付了300萬人民幣的訂單。2000年,塑料玩具和光電玩具市場的興起,一度引起國外市場的萎縮,外匯收入幾乎為零,給樊埝村的木旋玩具行業帶來極大地打擊,全鎮堅持木旋玩具生產的只剩下50戶左右。樊埝村將目光轉向國內,臥薪嘗膽,加大創新力度,努力開發新的品種,直到2004年,木旋玩具才再次迎來了春天,木旋玩具被列入臨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鎮文化站大力支持木旋玩具的發展,成立了木旋玩具研究協會,樊繼美等人在傳承老傳統的基礎上對搖鼓、拉線陀螺和小雞翻蛋等色彩進行創新,失傳已久的老玩具再次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眾人面前。
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努力,港上鎮從事木旋玩具行業的家庭達到了100多戶,直至今天,木旋玩具從業人員仍然在逐年增加,并且出現了可喜的現象,從業人員逐漸由老年人向年輕人發展,僅樊埝村一一村的玩具收益就多達200多萬元,玩具行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多個鄉鎮共同從事木旋玩具的生產,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
郯城木旋玩具處處體現著節約的態度和環保的原則,符合綠色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潮流,也更符合現代父母對孩子玩具的要求。除此之外,對孩子們的健康負責更是以樊繼美等手工藝人持之以恒的追求。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更愿意返璞歸真,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木鏇玩具更是成為傳統手工藝的象征,因為它與十二生肖密切相連。雖然木鏇在玩具市場有了立足之地,但樊繼美等藝人的“工匠精神”仍然不忘初心,他們依然認真鉆研,沉下心來研究木鏇工藝,開發新品種,開拓木旋玩具的新市場。
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變”要根植于傳統,尊重地域文化,要創新,但是還必須堅守民族的東西,任何脫離本土文化的創新都經受不住民眾的拷問,郯城木旋玩具的創新與發展就是一個較為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