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秋 臨沂工程學校
不同的時代、民族和地區的民間藝術品均有各自的特色和風格,而這些特色和風格的形成是由于物品的起源、用途、工藝、材質的不同而形成的。在泥塑工藝中,蒼山小郭泥塑以造型夸張、色彩鮮艷、不拘一格的獨特風格遠近聞名,其所在的臨沂蘭陵縣興明鄉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泥塑)之鄉”。
據考證小郭泥塑起源于清代中期。《蒼山縣志》記載:“蒼山泥塑玩具的代表產地為小郭村,源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原為已故老泥玩藝人李憲志的祖父李宗標從師天津,掌握了雕塑神像這技藝,為養家糊口,利用本地黃泥塑成人畜玩具,晾干、涂粉、著色,到集市銷售。”
清代中后期,為小郭泥塑的起源和形成期;清末民國至新中國初期,是小郭泥塑的快速發展期和鼎盛期,開始區域性的傳播和傳承,出現了一大批有較高技藝的泥塑藝人,市場發展到魯南、蘇北、河北等地;期,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原有的農耕文明架構下的文化生態迅速瓦解,市場萎靡,后繼無人,使得小郭泥塑這一傳承了一百多年的民間藝術面臨消亡的境地。近年來,小郭泥塑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重新得到重視和肯定,2006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小郭泥塑名列其中。
小郭泥塑的作品完成要經過四個主要程序,即制模、和泥、成型和著色。每個程序又分成若干步驟。許多泥塑作品看似簡單,但制作起來工藝非常復雜,以做模、泡泥、和泥、做坯、安哨、打孔、脫坯、制粉、粉坯、彩繪等近十五道工序精制而成。
1.風格特點:特色鮮明的聲響玩具,在當地又被稱為“響貨”,大部分蒼山的民間泥塑都能發出聲響,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蒼山民間泥塑實現聲響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拉響。將一件泥塑分成兩部分,在結合處裝上蘆哨,再通過后的牛皮紙將兩部分密封,拉動紙腔,泥塑就會發出聲響;另一種是吹響。將泥塑內部做空,底部裝上泥哨,在泥塑背部或其他不顯眼的地方開一個或幾個氣孔,當人用嘴對著吹氣孔吹氣時,泥塑便會發出聲響。藝人巧妙地把“塑”、“聲”、“彩”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泥塑玩具形同聲似,惟妙惟肖。
2.造型特點:大部分蘭陵民間泥塑都只有一個主要觀看面,這跟全國其他地區泥塑很不一樣。小郭泥塑幾乎所有的形體起伏和彩繪都集中于前面,后部保留泥胎的基本形不做任何處理,同時也保證了泥塑能夠穩定的站立,整個泥塑從側面看就像被壓扁了一樣,這種浮雕化、平面化的形體特點也形成了小郭泥塑獨有的特色。泥塑的可塑性強,但牢度差,易斷易裂,攜帶不便,有很大的局限性。小郭藝人卻巧妙地駕馭了這個“局限”,壓縮人體的比例,簡略人體的四肢,給泥人以橫向的夸張,這是客服泥塑易斷易裂的好方法。由于藝人們“壓”的巧妙,“簡”的適當,使人感到比寫實的人體更真實耐看。
3.用色特點:五色彩繪為主,塑繪合一。蘭陵小郭泥塑和陜西鳳翔、河北玉田、河南淮陽等地的泥塑的共同點就是“三分塑、七分繪”的工藝,不同的是小郭泥塑在后期彩繪工藝中,只使用了白、黑、紅、綠、黃五種顏色,便創造出了一個精彩奪目的世界。小郭泥塑的“五色”觀的形成,是一種被生產生活方式所制約而形成的優化式造型選擇。正是基于外出“游方”的特殊需要,小郭藝人們將泥塑工藝極大地精簡,這種精簡,不止體現在制作工藝上,也表現在藝術風格上。對于顏色的選擇,他們在泥塑能達到鮮艷醒目的視覺效果前提下,摒棄了所有不必要的顏色。小郭泥塑色彩的使用與搭配方法是相對固定的,并且具有明顯的裝飾特征。
小郭泥塑的核心價值是其審美價值,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增加生活的情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原始性:一是指制作方法的原始性。小郭泥塑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幾乎所有的泥塑都是由模型制作而成,一直到今天,小郭藝人們還沿用古老的泥土模型制作泥塑。而在彩繪時使用的白粉,也是用一種白色的石頭磨制而成,紅、綠、黃則是使用傳統的“品色”,體現了更濃郁的鄉土氣息;二是指傳承方法的原始性,基本上以家族傳承為主;三是泥塑作品的原始性,老藝人常說:“玩具是給孩子玩的,只要花哨好看就行,不能太真,做泥玩具沒有一定的尺棒,手就是尺棒,想著怎么好看就怎么做。”藝人們不遵循固定的形式,而是按照自己的審美觀點去創作。
2.寫意性:這在小郭泥塑藝術中體現的更為真切和直接,例如小郭泥塑浮雕化、平面化的特點以及繪制過程中使用的擦、描、拖、勾、涂、擺、點、掃等上色的方法,不拘泥于技法和形式的推敲,雖然材料簡陋,但并不影響其藝術價值的高度。
3.象征性:小郭泥塑表現的內容同樣具有象征性。例如:桃、蓮子、石榴、青蛙、魚等被作為多子多孫的比附;虎、貓、獅子、狗、牛、羊等被作為重生利命的象征。
小郭泥塑藝人使用最簡單的黃土和最簡單的雙手,便塑造出活靈活現的人物、動物、植物甚至各種神仙鬼怪,是對生活的贊美,更是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小郭泥塑的主要題材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種:
1.神像:表達人們的信仰,祛除不詳,追求吉祥、平安、幸福愿望。例如:彌勒佛、觀音、羅漢、送子娘娘、財神、壽星、女媧、鐘馗等。
2.戲曲人物:表達人們敬仰英雄人物、追求純潔愛情的。如:楊宗保穆桂英、梁山伯祝英臺、牛郎織女、岳飛、關公、張飛、諸葛亮、李白等。人物在塑造時巧妙運用“以虛擬實、以簡代繁、以神傳情”的表現手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情節和人物特征,結合泥塑的自身特點進行創作,使戲曲人物形象簡潔明快,生動傳神。
3.仕女、娃娃:表現人們盼望子孫健康成長,寄托人間美好生活愿望的,如:抱魚娃娃、虎頭娃娃、抱桃女童、元寶童子等。這些在塑造時一般夸張頭部,做成“肥頭大耳”, 充滿稚氣。
4.動物:表現六畜興旺、家庭幸福的吉祥物,如:老虎、對獅、猴子、雞、狗、牛、羊、兔、青蛙等。在捏制牛、馬、獅、虎時力求具備“形、神、壯、穩”。“形”指抓住動物的主要特征,夸張變形,強壯與美麗,稚氣與威猛并存,忠誠與野性同在;“神”表現在動物的眉眼和個性,眉要皺,眼珠要大,獅虎要兇猛,牛馬要忠誠馴服;“壯”就是塑造的動物形象一定要健壯有力,全身肌肉豐富結實;“穩”是動作穩中有動,四足牢牢抓地,四平八穩,腳踏實地。
5.果品:代表五谷豐登、子孫滿堂和生活甜美的,如:仙桃、石榴。色彩講究“紅要紅的鮮,綠要綠的嬌,白要白的凈”,使人看了明快爽朗。
6.人與動物合一:表達生活情趣和美好生活神往的,如:騎馬人、牛拉車、武松打虎、麒麟送子等。
小郭泥塑就根植在這片民間文化的土壤中,保持著鄉土的本色,從它的藝術風格、造型、用色多方面都呈現了這一點。
蘭陵小郭泥塑在漫長的生活積淀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彩繪筆法一氣呵成,線條流暢、自成一體,至今仍保留了民俗文化中的傳統意蘊。小郭泥塑之所以享有盛名,正是因為其重視傳統,注重發揮民間藝術特色,它維系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綿延著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