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是屈原傾注整個生命寫作而成的偉大政治抒情詩篇,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自敘性浪漫主義詩歌珍品。其浪漫主義藝術的特點之一是象征手法的大量運用,這使得詩歌蘊藉生動,詩人形象高潔堅貞,對后世的文學創作有重大影響。
其一,象征的豐富性。縱觀《離騷》,詩篇大量運用了象征藝術。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風云雷電,神話傳說中的虬龍鳳凰、王母仙女,古代的先王圣哲、昏君佞臣,楚地的香草異卉、惡草臭木,無一不根據詩篇政治性表達以及浩蕩激情傾瀉的需要,被驅遣于筆端,構成一條五光十色、異彩紛呈的象征畫廊。
詩歌以“美人”象征君王,以“香草”象征賢人,同時與“香草”象征的美好事物對比,以惡禽、臭物(如鴆、鳩)象征奸佞,表現出詩人在逆境中敢于堅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勢力的不屈精神……在作品中,詩人既將象征藝術運用于對現實世界的描摹,又將象征藝術運用于對未來道路的探索;既以之寫自然,又以之寫社會;既以之寫天地,又以之寫鬼神;既以之寫物,又以之寫人;既以之寫實,又以之寫虛。詩人以一系列彼此銜接的象征藝術表現了作品的廣闊內容,從而使全詩熠熠生輝,令人目不暇接,百讀不倦!
其二,象征的深刻性。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它的定義可以粗略地說成是某種東西的含義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著既是它所說的,同時也是超過它所說的。《離騷》的象征藝術最寶貴之處還在它寓意的深刻性。
就表現內容來說,對君王的懷念和怨懟,對先賢的崇敬和欽佩,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鞭撻,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激昂沉郁痛恨憐憫等情感,詩人都能得心應手地通過象征手法將之抒發得淋漓盡致。如“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充分體現了一個剛直不阿忠心耿耿的賢臣形象;再如“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傳遞出詩人超然物外的胸襟和理想,在濁世之中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般獨自開放。詩人嫻熟地運用象征藝術,對戰國后期楚國統治者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和人才的變質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楚國的反動勢力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而對以自己為主導的楚國進步革新勢力進行了熱烈謳歌,詩篇是楚國社會生活的縮影,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宏偉的政治抒情史詩。
象征藝術作為屈原積極浪漫主義創作原則的主要表現手段,它像一泓清潤的山泉,滋潤著我國古代文學與現代詩歌的沃土,在我國源遠流長的詩歌領域開辟了一片風光明麗的天地,使我國豐饒的詩歌沃土色香四溢,開放出了無數迷人眼目的奇花異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