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學萍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根據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的發展特征,將生活化教學方式融入其中。生活化教學的滲透與應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其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內容,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提升,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綜合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課堂教學 ?生活化
小學是實施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關鍵時期,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與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及教師沒有給予該課程相應的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只是讓學生機械學習理論知識,沒有根據其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融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而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的應用,能夠改變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弊端,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助于提高其課堂參與意識和學習效率,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確定生活化教學目標
要想將生活化元素充分融入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即:“課堂教學內容不應只立足于教材,更多的是要和實際生活進行結合,提倡并鼓勵教師從學生實際生活中尋找有意義的內容。”在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也明確指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內容必須要面向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在依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把握教材觀點,并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內容。此外,教師還要情感目標、行為與習慣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進行明確,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即教學最終目標僅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生活,解決學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進而對學生的生活能力進行有效的提高。
二、在生活中提煉教學精華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果,僅靠教材知識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在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現如今品德與社會課本中的部分內容并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要求,只有通過生活化教學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為國家培養出棟梁之材。但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是現如今廣大小學教師所困惑的問題。例如,教師在傳授《與安全標志和設施做朋友》這一課時,如果教師按照以前的教學套路,僅僅對學生講述安全的重要性,學生們在理解起來難免有些吃力,如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外參觀各種安全標志,則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另外教師還能夠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把課文內容做成生動形象的PPT課件,利用這種直觀的方式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學生在提高了學習興趣的同時, 還能增加保護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都來源于生活,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使得教材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學生無法進行相應了解。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改變教學方式,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引導,鼓勵其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從而讓學生通過觀察,更好地認識生活,擴大自身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學生的生活情趣和觀察能力也能隨之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我的綠色日記》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幾節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周圍的生態環境、工廠周圍的環境甚至是湖泊、河流周圍的環境,讓學生接近生活,并對其進行觀察。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定的觀察任務。如:通過觀察,說一說這些區域周圍環境有哪些不同之處;產生這些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危害;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減少環境污染,保護地球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等。
四、模擬現實生活提升品質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就要進行角色轉變,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增加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形式,與學生進行有效對話,加深學生學習印象,使其熟練掌握所學知識。采用課本劇的角色扮演的授課形式,引導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對話,不僅可以讓學生融入文本之中,還能幫助學生了解文本中的情境。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事件,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結合自身的經驗,對生活中的行為片段進行情景再現。在生活實例情境的構建中,都會有一些與思想道德有關的信息,這時,教就可以提出相應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交流。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立足課堂,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情景進行更加深層次的學習。例如,在《做聰明的消費者》中的“購物有學問”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情境,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部分學生扮演消費者,讓學生根據自己身邊發生的現象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演繹,分別扮演理智消費、沖動消費以及揮霍消費的人。在表演結束后,教師要及時評價,并提出相關問題,有助于讓學生正確認識消費,逐漸養成理性消費的意識,同時還能夠具備初步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情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是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給予生活化情境正確認識,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將其合理滲透帶到教學中,在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使其與教材中的內容產生共鳴,增加其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麻智勇,朱曉燕.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勢探析[J].中國教師,2017,18(22):161-162.
[2]宋長梅.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育探析[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6,06(12):184-185.
[3]金建飛.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5,04(22):216-218.
[4]王智勝,林海濤.讓品德與社會課真正的“活”起來[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35(06):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