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琴

近期,銀保監會印發《關于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及調整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業內稱之為“182號文”),通過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進一步深化人身保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
“結合我國當前經濟形勢,我們認為,未來保險業投資端面臨一定壓力,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利差損風險,有必要適當下調現行評估利率。”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就《通知》答記者問時如此表示。
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將做何調整?182號文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實施后又將帶來什么影響?
從源頭上防范利差損風險,182號文出臺年初已有端倪
1999年6月10日,原中國保監會發布《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將壽險保單(包括含預定利率因素的長期健康險保單)的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還條款。
2013年8月,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改革正式啟動,持續14年之久的人身保險傳統險2.5%的預定利率放開,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據原中國保監會下發的《關于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簽發的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法定評估利率為3.5%;新簽發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保險期間為10年及以上的其它普通型年金保單,保險公司采用的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可適當上浮,上限為法定評估利率的1.15倍和預定利率的小者,也就是3.5%的1.15倍4.025%。
按照上述規定,保險公司開發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只需按照有關規定報送備案,可省去報監管審批一道程序。在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市場化之后,保險公司紛紛報備預定利率為3.5%、4.025%的新產品。
近年來,隨著市場利率的不斷下行,一些保險公司更是將“預定利率4.025%”視為產品賣點,由于是固定利率且按復利計算,投資周期可長達10年甚至15年以上,相比其他理財產品,此類養老年金在市場上頗具吸引力。為搶占市場,在2019年“開門紅”期間,一些保險公司將預定利率4.025%的養老年金作為主打產品銷售。
事實上,監管部門對于可能出現的利差損風險早有關注。今年年初就有市場消息稱,監管對于一些預定利率4.025%的長期養老年金產品已經不予備案,原因為“有較大利率風險”。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對保險公司來說,銷售4.025%利率的產品,也面臨投資端的壓力。一些保險公司就主動控制此類產品銷售的節奏,采取限購等措施防范利差損風險。
何謂利差損?它是壽險行業特有名詞,指壽險公司資金投資運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險合同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
當前,全球市場跟隨美國進入降息周期,利差損再次受到廣泛關注。有大型壽險公司高管曾指出,壽險公司最大的風險不是當期收益率高低,而是長期收益率能不能覆蓋負債的成本。
壽險產品的費率厘定主要依據預定利率、預定費用率、預定死亡率。一般來說,根據經營管理水平和生命表確定的預定費用率是比較穩定的。所以資產收益能否覆蓋預定利率成本,對壽險的經營有著重大影響。在全球保險業,利差損曾數次顯露“獠牙”,上世紀90年代我國出現的保險行業利差損事件可謂殷鑒不遠。
現行評估利率形成機制有待優化,將從兩個方面進一步完善
2013年,在推動人身保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過程中,原中國保監會建立了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評估利率,并根據長期利率的變化適時調整。
從近幾年的人身保險業發展看,通過落實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切實管住了增量業務利差損風險,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但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行業改革的深化,現行評估利率形成機制有待優化。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銀保監會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切實防范人身保險業風險,并決定對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進行調整。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182號文重點從兩個方面對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進行完善。
一是強化評估利率的趨勢性調整。從國際經驗看,主要發達國家都建立了準備金評估利率的趨勢性調整機制,評估利率的確定充分體現資產端和負債端的聯動,及時反映未來市場的趨勢性變化。結合我國當前經濟形勢,銀保監會認為,未來保險業投資端面臨一定壓力,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利差損風險,有必要適當下調現行評估利率。
二是強化評估利率形成機制的組織保障。評估利率的趨勢性調整是動態的、前瞻的,需要依托行業力量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組織保障。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研究討論評估利率調整問題,既是一項長期性的重要舉措,更是一項基礎性的制度安排,對維護行業穩健經營、引導行業高質量發展有長遠的意義。
三大內容、三大影響
182號文有三大主要內容:一是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設立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研究討論評估利率調整的必要性及其影響,形成相關建議供監管部門決策參考。
二是優化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在充分考慮負債特點的基礎上,基于對市場利率未來走勢、行業投資收益率等因素的判斷確定評估利率參考值,并結合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咨詢委員會的意見,適時調整評估利率水平。
三是調整部分險種的評估利率水平。對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簽發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將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由年復利4.02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調整為年復利3.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其他險種的評估利率要求維持不變。
針對182號文實施后會產生何種影響,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
首先,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形成機制的完善有助于推動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通知》中評估利率的確定充分考慮了負債的特征,體現不同業務分類監管的原則,有助于推動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人身保險業供給結構,提升行業整體價值。
其次,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形成機制的完善有助于提高監管的科學性。《通知》建立的責任準備金評估技術模型遵循審慎性、科學性的原則,既及時反映未來市場趨勢,又保持評估利率的相對平穩,有助于進一步深化人身保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筑牢防范人身保險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研究討論評估利率調整問題,形成意見和建議報監管部門,也有助于強化監管部門與行業的溝通互動,提升決策科學性。
另外,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的調整有助于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通知》中評估利率的調整限于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簽發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保險期間為10年及以上的其它普通型年金保單,其他險種的評估利率要求維持不變,這將促進全行業進一步加大身故、健康、意外等風險保障類產品發展力度,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保障需求;同時,經測算,人身保險業為此需要增提責任準備金1200億元,占責任準備金余額中的1%,有利于全行業更好地履行未來保險賠付責任,保護消費者權益。
引導行業進一步回歸保障,無需過度解讀1200億元影響
對于“人身保險業需要增提責任準備金1200億元”,業內頗為關注。這對保險公司的利潤、稅收等項目會產生什么影響?
專業機構分析,責任準備金增提并不會影響保險公司的利潤、內含價值以及償付能力等指標,影響主要體現在產品開發、銷售策略、定價策略等方面。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開門紅”,保險公司很有可能加大身故、健康、意外等風險保障類產品的銷售力度,以緩沖182號文對保費收入的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監管機構意在從更深層次引導行業回歸保障。2013年人身保險費率改革距今6年時間,“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的監管思路仍將延續,182號文彰顯了監管層在長端利率有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有效防范利差損風險信號,未來行業淡化開門紅,聚焦長期儲蓄和保障型產品將逐步成為共識。
總體而言,182號文通過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健全相關組織保障,有利于進一步深化人身保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筑牢防范人身保險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推動人身保險市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