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雙嬌
[摘要]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小學生本身的思維能力較為發散,通過適當的引導,可以使他們靈活運用。對話是一種能夠幫助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式,學生通過對話組織語言,培養之間的邏輯聯系。對話是一個相互交流、傳遞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需要的不只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思維能力。在教育初期階段,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方法就是在對話中增強邏輯能力和反應能力,本文就在對話語篇中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對話語篇;對話對象;思維能力
一、對話語篇的概述
1.對話語篇的定義
對話性是指話語或語篇中存在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的聲音,它們形成同意或反對、肯定和補充、問和答等關系。對話作為一種行為方式的反映,是日常交際的行為,而這種方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對話教學即聽說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說的能力。《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在語言技能二級目標中明確對“說”的要求是:可以使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可以就熟悉的個人和家庭情況進行簡短的對話;可以簡要介紹一下日常生活。小學英語對話課程應以對話為主線開展教學對話。教師應探索文本中的對話要素,在教學對話過程中為學生搭建語言交流平臺,使學生能真正對話,真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對話語篇的特征
(1)空間性。對話需要至少兩個對象在某一個地方相遇并展開對話,相遇的地點便是對話的空間。如早上出門遇到了熟悉的人,當兩個彼此認識的人相遇時,便體現了對話語篇的空間性,之后兩個對話對象展開對話,通常是A:“早上好!” B:“早上好!” A:“去上班(學)啊?” B:“對啊”。以此作為一個簡短的對話,這樣的對話在我們一天的生活中會發生無數次,每一次兩個對話對象的相遇就是空間性。
還有一種情況是以紙質稿件或網絡作為媒介的交流平臺,這個平臺多見于文學作品和網絡聊天,以書本和網絡為載體展開對話。文學作品的對話存在作者向讀者發送思想,讀者產生共鳴或其他不同看法;網絡聊天更是簡便的方式,即兩個或多個對話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生活中的趣事。
(2)時間性。對話通常在一個發話者和一個受話者之間進行,是一個簡單的交流過程,不同于會話的參與者眾多且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對話更多傾向于傾聽并作出回答,即在同一時間只有一個說話者,當然也會有在嘈雜的環境中發話者較多的情況,如一窩蜂的記者向明星提問,多個發話者和一個受話者的方式,但更多的還是一對一或一對多。
二、對話語篇的現狀分析
1.對話輸出較少
在學習一門語言時,最重要的是將語言進行轉化輸出,正確使用語言,做到為我所用才是掌握語言的正確方式。隨著近幾年新課改的推行,部分教師開始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但很多時候并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教師在講課,學生在聽,教師通常會以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沒有絕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開口,語言輸出就少了,對話輸出量較少違背了我們最初作出嘗試的新型教學方式的初衷。
2.輸出質量較低
基礎學習階段,學生只能反復練習簡單的對話,練習語言交流活動,吸收他們學到的知識、記憶、加工、打磨、運用,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最終實現語言高質量地輸出。從目前的教學方式來看,對話語篇大多只是為鞏固課堂所學語法、詞匯服務,沒有更多的拓展,學生只能機械地重復對話,這個過程比較機械,很無聊,不能真正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3.輸出方式單一
對話輸出的方式本來就不多,在課堂上運用到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輸出,也有通過PPT等媒介的輸出,但是課堂討論的多對多輸出方式較少。在中國的教育觀念中,課堂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地方,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聽講、認真記筆記以及課后好好復習,考一個好分數,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學生圍坐在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英語課堂上也更加著重于課文中文本重點句型的運用和轉化、單詞的替換,只是機械操練,忽略了交流的意思,缺乏激發學生思維的意識。在對話教學或詞匯教學時,許多英語教師會使用情景教學,即在遇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設立一個教學情景,太多的隨機情景使課堂沒有“留白”,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加深認識與理解,不利于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更不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教授話語后,許多教師讓學生進行對話模擬,但這只是書籍語言的簡單替代,沒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圍繞相關主題進行有意義的交流,把課本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所以,學生的思維能力仍舊是被固化了,沒有較好發揮對話語篇對思維發展的作用。課堂上教師更多關注的只是語言知識結構、詞匯和句型等,這是應試考試的弊端,教師也沒有辦法違背教育的本質,但是,教師可以在講解枯燥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文化知識素養,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課本沒有涉及的文化、人文等知識,做一個課外拓展,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讓學生不只是學,而是得到。
三、對話語篇在培養思維能力中的應用
1.創建友好課堂
對話作為基礎的交流方式,能夠在潛移默化的改變中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課堂也是如此。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與學生對話等方式和學生成為朋友,打開學生的心房。小學之前的教育更注重娛樂性,到了小學之后學生要開始學習新知識,也就更需要動腦子,即運用思維。6~14歲有獨立思想的孩子不應該把英語作為一門學科來學習,而應該把它作為一門語言來運用。在一定條件下,創造一個英語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語學習中,要把聽說放在首位。如果掌握了英語語感,自然會在英語考試中解決各種語法問題。思維的過程要循序漸進,教師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培養思維,對話語篇是我們日常行為中最基礎的部分,是課堂上培養的一種思維方式。
2.創建開放課堂
在創建友好課堂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活躍思維的有利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其中,成為課堂的主角。教育的目的是運送知識,教師是知識的傳送者。英語課堂最重要的部分是讓學生敢于開口,許多學生英語卷面成績好,但是羞于開口,怕說錯不敢說。再好的筆頭英語別人也不知道,只有敢說之后練出流利的英語才會讓人眼前一亮。
教師應在課堂上多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做小老師,以此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同學間互相討論,對不足之處予以補充,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如在學習節日的時候,以一首關于節日的歌曲進入課堂:《The Spring Festival》用歌曲“Happy New Year”,圣誕節用歌曲“Jingle bells”,通過歌曲讓學生猜是什么節日,這個節日在什么時候?有什么風俗?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會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3.創建主題課堂
在對話初期階段,教師應先設立整體目標,從單元整體出發,在課堂主題的基礎上,細分課堂板塊。教師應先優化課本對話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主題、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情景任務,引導學生開展對話交流,充分考慮語用功能在對話教學中的有效落實。對話始終要圍繞主題,要為思維找一個中心點,思維也是如此,要有一個主題,在主題的基礎上構思,這就是幫助學生培養思維的過程,讓他們明確發散思維不是毫無邏輯的聯想,而是關于某一事物的聯系。小學英語課堂中多是簡單對話的表述,在備課時教師便可準備一些與本課內容有關但目前還未涉及的單詞或課文,便于學生聯想。為課堂定義明確主題可以使課堂內容較為集中,設計情景任務,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課堂上善于思考,引導學生展開關于本課主題的對話交流。
思維能力訓練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早期教育階段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分類,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給予學生對話能力培養,將幫助學生在教育初期階段有個較好的開端,能夠使接下來的學習更為順暢。
參考文獻:
[1]吳穎.言思共振:讓思維能力在邏輯性對話中生長[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9).
[2]李惠穎.基于思維能力培養的英語對話教學探研[J].成才之路,2018,(16).
[3]吳芳.基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8,(01).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