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在國內說好普通話,實現人與人之間無障礙交流,對于生活、學習、求職、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理,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引導貧困群眾說好普通話、用好規(guī)范漢字,幫助他們消除脫貧過程中的語言障礙,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但許多漢字具有難認、難讀、難寫、難用等特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學習和使用,不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因此,黨中央、國務院早在新中國建設初期,就把整理和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開始了使用規(guī)范漢字、大力推廣普通話的歷程。
如今七十年過去,推廣普通話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從上世紀末的53.06%上升到70%以上,36個一類城市和347個二類城市、985個三類城市基本實現“普通話初步普及、漢字的社會應用基本規(guī)范”的目標。現在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商場、公園、寫字樓、黨政機關等日常生活及工作場所,人們用普通話交流已成為常態(tài)。
同時也要看到,盡管城市、學校等地方的普通話普及水平不斷提高,但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普通話普及水平仍然較低,不會說普通話,不會用、用不好規(guī)范漢字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國家和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等區(qū)域,群眾說普通話的基礎較為薄弱,“語言障礙”成為脫貧進程中的“攔路石”。為此,必須高度重視上述地區(qū)的語言文字工作,切實發(fā)揮推普工作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群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能力,要多舉措開展專項培訓活動。各地可結合當地旅游服務、產業(yè)發(fā)展、勞務輸出等需求,對不具備普通話溝通能力的青壯年農民進行專項培訓,使其具有使用普通話進行基本溝通交流的能力。每個行政村可以舉辦“人人通”推普脫貧培訓班,由駐村干部和村民委員會負責組織村民集中開展普通話專項學習,同時鼓勵村民借助信息化學習工具自主學習普通話。經過普通話培訓考試合格的學員,應落實相關資助政策,由扶貧部門優(yōu)先推薦就業(yè)、培訓機會,不斷激發(fā)廣大群眾學習普通話的熱情。
提高群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能力,要切實發(fā)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在學校大力推廣普通話,能夠起到“小手拉大手”的作用,有效帶動家庭其他成員說好普通話。具體工作中,學校及各類教育機構要將普通話作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城鎮(zhèn)學校和幼兒園要讓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要把普及普通話的要求納入培養(yǎng)目標,納入管理常規(guī),納入教師基本功訓練,滲透到德智體美勞和社會實踐等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
提高群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能力,要大力營造全民說普通話的氛圍。日常生活中,群眾接觸最多的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行業(yè),因此在服務行業(yè)中大力推廣普通話,能起到較好的滲透作用,從而促進廣大群眾說好普通話。各地應提倡商業(yè)、旅游、郵政、通訊、交通、金融、衛(wèi)生等行業(yè)將普通話作為服務用語,鼓勵從業(yè)人員努力提高普通話水平,將說好普通話作為提升行業(yè)形象的重要指標,為全民說好普通話創(chuàng)造更大的平臺,營造更為良好的氛圍。
當然,推廣普通話并不是要消滅方言,在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guī)范漢字工作中,要堅持國家一貫的語言文字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使用和發(fā)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語言交流習慣。各地可結合當前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當地特色文化產業(yè),促進各民族語言文化交流與交融,實現一舉多得的目標。
做好語言文字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通過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營造全社會說好普通話、用好規(guī)范漢字的良好氛圍,能夠有效提升貧困地區(qū)青壯年勞動力的普通話水平,為提升貧困戶“造血”能力打好堅實的語言基礎,從而有效助力脫貧攻堅。